2025年11月11日(周二)的全体会议上,邓志超助理研究员做了题为《构建离岸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探讨》的主题报告,从离岸金融的定义、中国离岸金融实践与理论、上海构建离岸金融体系的必要性、现状和问题以及实现路径等角度展开讨论。
第一,报告介绍了IMF及相关学者关于离岸金融的定义,并从萌芽期、快速成长期、扩张期、突破期和分化期介绍了离岸金融的发展历程。然而,IMF对其定义存在涵盖不足、描述模糊和静态限制的缺陷,因此中国对于离岸金融定义进行创新是必要的。为此,报告专门针对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离岸金融定义的思考。
第二,报告介绍了中国离岸金融的发展阶段,包括1898-2001年的初创阶段、2001-2009的过渡阶段、2009-2013年的丰富阶段、2013-2021年的试验阶段以及2021年-至今的突破阶段。总体来说,离岸金融与离岸人民币、金融治理、国际金融人才培育等存在重要关联。同时,报告还针对离岸金融与资本账户开放、跨境金融、离岸贸易的区别,并介绍了离岸金融与自贸试验区改革的关系。
第三,报告整理了上海市支持离岸金融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分析了发展离岸金融存在的问题,包括中国金融“跟出去”与规避美元金融制裁相关风险、中外利差与供应链问题等,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企业对离岸金融的服务需求,即高效、低成本、安全。
第四,报告通过图表分析探究了上海离岸金融服务能力较弱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自贸离岸债、离岸金融相关账户功能、人民币使用进行了横向对比。总体来说,上海市离岸金融发展仍存在战略认知分歧、监管体制缺陷和资源约束的困境。
最后,报告从“三步走”的思路浅谈了上海市离岸金融的实现路径的总体思路。首先,延续现行“分账核算+有限渗透”的管理模式,筑牢安全基座;其次,形成“成熟一项、开放一项”的动态管理模式,实施精准开放;最后,推动监管模式向“渗透型+负面清单”转型,实现深度融合。研究认为,未来上海可能的发展方向有完善账户体系、健全规则体系和调整优惠政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