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能源车政策主要调整语中国企业的应对——以比亚迪为例》学术报告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杨慧倩发布时间:2025-09-16浏览次数:10

2025916日(周二)的全体会议上,李珮璘助理研究员做了题为《国外新能源车政策主要调整语中国企业的应对——以比亚迪为例》的主题研究报告。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外新能源汽车政策的主要调整情况,包括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对于美国来说,其存在一定的政策摇摆与转向,在特朗普第一任期(2017-2021)、拜登政府时期(2021-2025)和特朗普第二任期(2025-至今)内,不同党派的差异化政策走向对新能源车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欧盟来说,其主要采取“大棒+胡萝卜”的手段,包括设立碳排放标准,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和供应链于电池本土化战略等。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主要呈现激励与本地化并重的特点。印尼侧重于本地化生产,泰国灵活调整市场生产要求,韩国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日本则针对电动化车辆、绿色采购、购车补贴、绿色基金等进行了政策支持。

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外新能源车政策调整的主要趋势。产业发展驱动力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全球产业链布局从“全球化”转向“区域化”与“本土化”,技术路线从“纯电主导”的共识走向“多元化探索”基于国情和产业优势的差异化选择,竞争本质由“产品竞争”升级为“体系竞争”和“生态竞争”。

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企业所受到的冲击。对于美国市场来说,其主要通过实施高额关税、补贴政策和国家安全禁令等限制中国企业进入市场。对于欧盟市场来说,对中国新能源车实施的政策限制主要集中在贸易救济措施、绿色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门槛三个领域,包括反补贴关税、最低进口价格机制、碳边境调节机制等。

第四部分以比亚迪为例介绍了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首先,出口战略主要采取避开美国市场,核心出口市场为欧洲市场的挪威、德国和英国,东南亚市场的泰国和新加坡,以及拉美市场的哥伦比亚等。其次,投资战略主要采取本土化生产,比如在东南亚市场投资建设罗勇工厂并投产,在欧盟市场投产匈牙利塞格德工厂,并于布达佩斯设立欧洲总部和新的欧洲研发中心,在南美市场中建设了巴西综合生产基地,于乌兹别克斯坦投资扩大生产。再次,创新战略致力于构筑全产业链优势。2020-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资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在研发人员、专利授权书和独特技术加持下生产规模扩张速度极快。最后,品牌战略方面采取全方位的品牌升级,并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应。

第五部分对全球新能源车政策的调整进行了总结。在此过程中,中国应该完成身份转变,从以来国内低成本要素的“出口商”转变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深度融入本地社会、并具备技术领导力和规则话语权的“全球中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