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人赴香港打酱油,到多地出现阳台种菜户,近期备受关注的物价上涨以生活用品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明显为主要特点。贵金属、珠宝、钻石等保值品的价格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上涨趋势。对衡量物价上涨的CPI上涨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是11月的5.1%,高于1~10月的数据。而众多研究机构对12月的预测值也与之接近。根据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定义,通货膨胀的趋势已经形成。
对通货膨胀成因的最经典解释是货币学派的理论,认为一切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导致物价上涨。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政府的4万亿元和地方政府的20万亿元巨额刺激方案增加了危机前就已过剩的流动性。刺激政策一直延续到了今年10月,此前的货币信贷仍较为宽松。巨大的流动性增加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于近期才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此外,热钱流入也会导致流动性增加进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但热钱毕竟规模有限,全面推动物价上涨似乎不可能。
与中国情况类似,其他新兴经济体大多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根据IMF的数据,2010年1~8月的全球通货膨胀率年率都高于3%,新兴经济体则高达5~6%,发达经济体为1.5%左右。具体而言,印度的通胀率长期处于两位数,俄罗斯10月的通胀率年率可达7.6%,阿根廷则可能达到40%。印度和巴西的食品价格上涨明显。导致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都在危机期间采取了逆周期的大幅经济刺激。作为发达经济体代表的美国,虽然多次通过量化宽松的刺激政策,却没有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原因在于危机中美国的货币创造体系受到损伤,其M2增长缓慢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判断。
抑制流动性过剩和抗通胀的最有效方法是加息,但这不仅会导致热钱流入加剧,还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所以,虽然蔬菜价格已经在政府强有力的措施下迅速回落,但生活用品的价格全面上涨在短期内很难控制,深圳人赴港打酱油可能会成为长期现象。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初级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