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公报是指引中国未来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其中的各项内容都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以务实求真为原则提出了全面的改革举措,反映了中央在改革进程的“深水区”自我突破、全面革新的巨大勇气和胆识。相比前几次了全面创新、此次会议的公报包含的是一揽子指向性很强的改革举措,彰显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全面推社会与经济变革的智慧与决心。
全会的公报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上述内容是中国未来在对外开放发展的纲领性思想,也是统领上海探索下一阶段开放经济新优势的指导原则。该论断为上海下一阶段重塑全国开放经济高地的战略取向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国际市场仍存有各类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上海需要以高度要素市场平台建设为主旨,包括开放经济战略的总体思路,依托自贸区的启动与发展,构建上海新一轮开放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在相关的战略举措上,必须超越以往优化贸易结构和外资结构为主导的传统思维,而是着眼于集聚影响中国产业国际化水平的高端资源,实现跨国资源配置的“枢纽”,以便利而充分的资本流动、信息流动和专业服务提供为目标,着力于建设“资本双向流动枢纽”、“开放信息交汇枢纽”和“人力资本枢纽”。
首先,力推“资本双向流动枢纽”,建设中国本土跨国公司的“首发站”。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强烈意愿,这是新的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和中国自身资本要素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对外资战略加以调整的内在要求。上海作为利用外资的高地将率先建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综合平台,借助自贸区的先行先试,在投资管理制度上实现突破。这一突破旨在形成一个融合投资审批和融资制度创新以及多层次跨境投资服务的平台,无疑是帮助本土和全国各地企业在上海借助金融中心功能和专业服务市场实现海外投资的“跳板”。其中的政策创新着力点是投资审批制度的调整,以绕着构建公平、完善、透明与高效,突破现有的项目审批的多头管理、企业本土与境外资金流动、海外融资的管控等约束,一方面集聚境外产业股权基金入驻,另一方面给予企业在跨境投资上资本管制上的放松。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上海服务与全国对外开放的功能定位将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对外贸易转变为利用跨国资本流动平台主动布局跨国的产业链,而这正是上海下一阶段对外开放新优势的着力点。
其次,力推“应对国际竞争的信息枢纽”,为中国解读国际竞争规则提供智力支持。针对目前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协定出现的新动向,中国需要面对在多边与双边的自由化协定谈判上的一系列挑战。在此背景下,上海在借助在WTO制度规则研究和咨询能力建设的基础,要发挥自身在跨国公司总部和官方与商界的各类国际组织高度集聚的优势,充分协调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和驻沪各类商务机构和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信息沟通和“第二轨道”下的磋商机制,形成策略应对平台,这是上海的国际性大都市功能向经济规则磋商和协调领域的延伸。
上海的这一特殊平台的建设,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一个解读全球经济多边与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规则、并给予专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应对策略的“总参谋部”。其中需要的核心人员是一批能深入地解读最新国际经济规则及研究应对策略的专业人士团队,包括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专家、大型咨询集团、国外政府驻沪机构和跨国公司的代表的“跨界智力团队”。根据上海和其他省市与各个产业领域的对外开放现状,根据中国开放相关的多边与双边的贸易和市场准入规则的最新动向,就可能引发的对外经济纠纷和未来政策调整的要求,进行一个磋商和沟通的机制,提出应对的思路与涉及相关产业领域的政策调整,并及时推广到产业界、企业界和民间组织。
目前在以TPP为代表的外部市场新规则初见雏形的敏感期(关键期),上海的信息平台将帮助中国应对全球新一轮贸易投资自由化框架建设的挑战,着力协调经济领域的对外规则与对外规则,包括竞争中立原则下的“去政府补贴”的政策调整、外向型生产加工活动中的“绿色”环境要求,以及“社会责任”取向的企业用工标准的制定,最大程度避免企业的国际经济行为与海外通行惯例的冲突。
第三,力推“高端人才枢纽平台”,创造海内外高级人才的宜居环境。未来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集中于人才高地的优势,因此相关服务平台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针对符合下一阶段主导产业的人力资本的集聚以及及其宜居环节的构建。上海先于其他城市的增长方式转型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是人才集聚平台的基础条件,为了吸引更多海外以及全国各地的高级人才集聚上海,在社会管理、环保、民生、国际化教育和优质医疗服务等各个方面还需提升水平,形成一个高层次人才宜居的城市。不仅如此,在人才的认定标准上,还需要比照亚太地区的国际化大都市,淡化行政色彩的管理模式,而把人才认定和管理的权限以灵活处理,给予企业(机构)以更多自主权。考虑在人才管理上大胆创新,尤其对于优秀海归人才给予在个人所得税政策改革的“先行先试”,探索在征税制度上比照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给予较大力度的税收优惠。
高级人力资源始终是上海城市竞争力的内核,未来这个因素也将愈发重要。在自贸区启动的大好形势下,充分利用自贸区推出的“先行先试”政策,为上海的优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打造一个高效便利的跨境资本流动平台,是“高端人才枢纽平台”的重要条件。
目前,上海自贸区的启动对于高端人才枢纽平台的建设带来了巨大契机。一方面,在上海在自贸区方案细则不断出台的情况下,资本跨境流动的便利化条件在上海已经日趋明朗。现有的企业和个人境外投资的制度性约束已经成为一个可以突破的领域,这对于上海企业、外地在沪企业以及一批企业家的资金跨境流动与海外经营无疑是巨大的利好。目前在自贸区可以尝试的,不仅仅是跨国公司在沪总部的资金管理的进一步便利化,而且是一批具备国际经营潜力的民营企业的资金流动,各类企业在外汇兑换和融资担保上都将获得额度和管理模式的放松与灵活安排,实现企业在境内的集团总部与境外成员公司之间“外币资金池”,从而构建企业的跨境调配资金的条件以及经营所需的海内外融资权。这对于上海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与经营,无疑是巨大的利好,对于更好地吸引海外内人才和企业家是一个全所未有的环境,
另一方面,在一批新兴行业的投资促进和人才资源库建设上,“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充分融入到自贸区建设的原则之中。针对目前上海在新兴行业的经营资质和人才资源等的认定中存在的行政管理色彩,自贸区新兴服务业投资的方案对此将采取符合国际规范的企业设立与税负的管理与激励举措:其一,在个人所得税上,比照亚太地区国际大城市的高端人才的税赋水平,探索给予高端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的优惠安排。其中包括对区内符合条件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人员给予多种方式的个人所得税收激励措施。其二,在新兴专业服务业领域的经营资质上,逐步取消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决定资质的模式,而采取行业相互认可(类似于大学学历的相互认可),并探索在现行法规框架下下成立行业自治型的专业委员会对经营资质、企业家的专业资质及家庭的落户等事宜进行认定和管理。此外,对于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目录之外的新兴专业服务业企业,给予灵活性的管理模式和税收特殊安排。针对目前在人事管理部门的高端人才认定标准与人才所在行业对资质认可上的依据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探索在工商和税务管理部门与行业资质管理机构之间进行充分协调,在人才引进给予的户籍申请和配套服务上,与行业内专业资质的认定依据实现衔接,以行业内认定和国家职能部门标准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级人才进行管理。
总之,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自身对增长方式转型要求的背景下,上海现有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战略亟待转型,目前定位于为取向的“开放通道”的开放战略面临升级,未来需要以“开放枢纽”作为新的开放目标。这个新目标无疑需要超越目前以优化贸易结构和外资结构为主的战略,而是依托集整个中国在东部沿海产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高端资源集聚的优势,力求建设一个跨国经营资源配置的“枢纽”,在四个中心建设的成果基础上,将跨国的资源集聚与国内大市场建设充分结合起来,汇聚金融资源、高端人才资源以及各类国际市场信息资源,形成一个对产业链内主导环节形成充分支撑的平台,实现上海在中国对外开放新进程中的“大脑中枢神经”的格局,再造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这也是上海在2020年远景规划的大背景下发展国际经济大都市的目标展望。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全球化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