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编的话】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国人,认为日本过去20年的沉寂,是厚积薄发,是蓄势待发,是用20年完成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用20年实现了创新的凤凰涅槃。这种论调在新媒体之上颇为盛行。本文作者以自己的实证研究,向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日本沉沦的20年,是转型失败的20年,是创新乏力的20年,是停滞不前的20年。对中国而言,重要的是吸取日本的教训,走好自己的创新转型之路。
在许多场合讨论中国问题时,人们都会提到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也都避不开那场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过山车式”似的繁荣与萧条的滑稽变换,甚至还有人会用日本失落20年的结果来类比中国接下来可能遭遇的问题。那么,这种预言会不会成为事实?日本的失落是人祸还是天灾?中国当下面临的真正风险到底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些疑问,才有可能做出客观判断。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这是日本从战后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开始步入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时点。之所以称之为“新阶段”,乃是因为日本经济当时拥有两个方面的新特征,一是经济进入低速增长区间。今天看来,相对于战后恢复期(1951-1955年)年均8.7%的增长率和高速增长期(1955-1972年)年均9%的增长率,1973-1990年的日本年均增长速度仅仅为4-6%。二是日本经济转型获得了很大成功。这里不仅仅有经历石油危机冲击后日本汽车产业和节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也包括日本经济服务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经济增长中来自于技术要素的贡献不断提升。例如,1971-1985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是26%,到1985-1991年间这一指标达到了37%。
似乎一切进展得都如此顺利,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并大有赶超美国的势头,但日本的奇迹却最终定格在1990年之前。从1991年开始,日本经济一路下滑,终至一蹶不振,低速的增长、破裂的金融、悲观的预期持续扩张和弥漫。但令人不解的是,技术对经济的贡献出现大幅逆转,前期经济转型的成绩被彻底抹平,甚至出现了全面倒退。以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来看,1980-1990年为0.97%,1991-2011年为负的0.18%,年均下降了1.15%,而且1991-2000年日本经济中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也变成了负的15%。这一切来得是如此突然,曾经称雄全球的壮志、全民奋发而为的决心瞬间跌到了谷底,迷茫、恐慌、焦虑、紧张相伴而生,也许这就是经济失落的真正含义。
是什么造成这种失落呢?后来的解释很多,诸如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外向型经济扩张受阻,以及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破裂,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些事件虽然可能引起日本的失落,但不是失落持续长达20年的根本原因。今天看来,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重视。一个是国家财富扩张后政府和社会资金如何使用的问题。在整个19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带来了政府和社会资金的充盈,但这些资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资源错配乃至低效和无效配置情况比较严重,其中的许多钱通过政府支持和金融引导被用到了对低效率企业和衰落产业的补贴上。比如,流向了受汇率冲击的落后产业、固步自封的大企业集团、房地产业乃至艺术品产业等领域。
然而,这还不是导致经济失落的首要主导原因,最为根本的也是我们最要警醒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家产业技术遥遥领先后缺乏自我反思和大胆地开展颠覆创新。当时日本的模拟技术及其产业化体系在全世界可谓是牛气冲天,任天堂游戏机、卡西欧计算器、松下卡片播放机等等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拥有日本的电子产品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这种模拟技术领域的领先水平,即使是美国也望尘莫及。然而,阶段性的无人匹敌并不意味着可以永远领先,1980年代之后数字技术及其产业正在悄然兴起,对此日本方面并非没有察觉,但出于对模拟技术的过度自信和对数字技术的轻视,致使模拟产业被后来兴起的数字产业全面替代。客观来说,这种产业间替代是毁灭式替代,日本引以自豪和赖以支撑的实体经济体系遭受到严重打击。至此,日本的失落乃至持续失落成为了必然。
谈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了
言之于此,笔者由衷认为,面对未来中国的转型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坚守住持续创新的基本原则,把耐得住寂寞、容忍失败、尊重知识作为全社会鼓励创新的基本法则。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真正地避开失落,成功开启伟大的中国转型时代!
来源:上观新闻 2016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