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8、9月份算起,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走过了艰难的半年。在这半年的时间,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多项措施,从去年8、9月零星出台的信贷支持、出口退税等政策,到去年11月份四万亿大手笔投资规划的确立,再到今年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出,无不显示了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决心和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中国经济出现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的数据,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其中,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生产和消费的信心指数有所提高。其中,一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1,比上季度提高6.5,中国银行卡消费信心指数(BCCI)也显示,一季度BCCI继续回暖为86.95;二是一些主导产业部门出现复苏迹象。比如一季度我国汽车总销量达到267.88万辆,夺下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房地产交易也开始有活跃的表现。
当然,当我们看到中国经济逐渐回暖的同时,也需要理性看待未来。在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首先,一季度显示的经济形势好转,是短期的反弹,还是持续地逆转?其次,伴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转好,接下来可能的困境在哪里?我们的政策还需要怎样的调整?
对此,笔者认为: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一定会越走越好,我们要对此抱以十足的信心。但从短期来看,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好转很可能是短期的反弹。原因在于,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既有的动力基础,虽然我们启动了大规模的内需策略,但在较短的时期里,内需的规模还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因此,在当前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还没有全面走出危机的前提下,不排除逆转的可能。此外,前一阶段中国启动的大规模投资政策,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以后,投资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经济规律的使然。但从中期来看,投资拉动能否有效改善收入结构、能否有效带动最终消费,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而这些问题都是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者认为:无论中国经济形势是否发生好转,我们都要求坚定不移把扩大内需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围绕这个重点,后续的投资安排要关注投入资金的分配流向以及就业的拉动能力。与此同时,要谨防通货膨胀的提前到来。
概括言之,我们要消除对危机的恐惧,因为,感困境中孕育着动力,危机中暗藏着契机。正如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崛起就是明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这是我们抵御外部风险的物质基础;而中国政府果敢地毅力和勇气,则是我们保持信心、化危为机的精神基础。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