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青年就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7-28浏览次数:493

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如果中国在2009年可以实现8%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数量就能达到900万个。但2009年的应届毕业生有611万之众,加上存量的毕业生、城镇新生代的劳动力和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今年的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正是在此背景下,保民生被作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索提出,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急需攻克的重大问题。从当前情况看,保民生就是保就业,没有就业,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都会降低,信心也会下降,这自然无法支撑扩内需目标的实现。在这里,我想专门谈谈青年就业的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原因在于,一方面,青年是一个心理较为脆弱的群体,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很容易失去信心;另一方面,青年是一个物质需求比较强烈的群体,它对支撑我国消费规模的稳步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本人的观察,青年群体虽然比较广泛,但从待就业的青年构成上看,主要划分三类:一是高等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二是已就业青年的下岗;三是创业失败的青年。与此相对应,目前,实现青年人就业的方法也有多种方式,主要有五大类:一是在企业招聘中就业或者重新就业;二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实现就业;三是进一步求学延缓就业;四是通过自己雇佣自己实现就业;五是通过其他正当渠道获得收入来源并决定不参加正式就业,如自由撰稿人、职业家庭主妇等。应当说,在经济平稳发展的时期里,上述各类就业方式基本保证了待就业青年的就业需求,虽然有一些小小的缺口存在,但并不足以影响社会稳定。

从最近的应对措施上看,中央及各级地政府可谓是及时做出了努力,如创业扶持计划、限定企业裁员规定、鼓励学生下乡就业等等。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年就业的压力,但压力却一直存在,而且很可能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衰退而加大。因此,为进一步应对金融危机加剧对青年就业的挑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选择性延迟毕业,允许学生档案可延长保留。

除特殊专业外,我国大学本科学制年限为四年。四年的时间,基本都是在校课程学习。只有所谓的寒暑假才有短期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时间。这一点对于大学生就业本身就很不利,以至于毕业时对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完全陌生。我认为,危机时期要有不同于正常时期的对策措施,相应的思路要更开放一些和大胆一些。比如,在目前既定学制年限的前提下,对于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学生而言,如果学生没有找到工作的话,学校应当允许延迟一年时间毕业。这一年内,学校不再另外学费,学生既可以根据意愿选择旁听其它课程,也可以寻找实习单位。当然,学校要收取住宿等其它费用。此外,各地相关职能部门的措施也要求跟上配套,对学校户籍保留的时间可以同步延迟。

第二,规范新领域,开辟新就业渠道。

扩大青年就业,根本上在于增加青年就业的岗位。我认为,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许多领域值得拓展。比如,在许多大城市,双职工子女的接送和辅导工作就非常值得开拓。当前,这个领域的现实状况是,许多家长将孩子私下托付给没有任何合法手续的退休人员来委托管理,而且,一个退休老人要同时照顾78个,甚至更多孩子。暂且不说辅导孩子学习的质量如何,如果孩子发生某些意外事情,法律责任的认定上就是一个难题。因此,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介入进来,可以考虑以社区为单位成立专门的职业化中介机构来管理,接送和辅导人员要偏重青年人员,同时规定接送和辅导学生的合理人数限制。

第三,今年可以考虑扩大招生计划,必要时可以采取两阶招生制。

进一步深造是降低青年就业压力的手段,同时也有助于确保我国未来人力资本的充足率。为此,在今年整体就业形势不断恶化的前提下,教育部应当考虑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等各类高端人才的招生数量。必要时,应该允许地方教育部门实行两阶招生制。所谓两阶招生就是将考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被所考院校录取的学生;另一类是由于总分、单科或者招生数量等原因落榜的考生。实际执行时,对第一类考试直接录取即可,对于第二类考生,可以择优允许与正式录取学生一起学习专业,来年再参加考试,考试录取后院校认同此前已经修过的课程及其学分。

第四,政府出资适时推出一些适合青年人员的公益性就业岗位。

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公益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应当适时推出一些适合青年人员的公益性就业岗位。比如,对于一些需要技能支撑的社工、社会调查员、心理辅导员等就业岗位,可以考虑向优秀青年人员倾斜。

第五,完善创业保险体系,进一步促进青年自主创业。

目前,各地政府都出台了促进青年创业的相关政策体系,应当说,这对于促进青年人才自我就业具有很大的益处。但现在的问题是,青年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风险的事物,如果仅仅是由政策通过财政或相关渠道拿出很少的资金给予支持,实际作用不会太大。能否考虑在创业保险体系建设方面出台一些政策。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既可以扩大创业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也可以减轻青年创业的心理压力,这对于青年创业效果的发挥也会更具促进作用。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东方网200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