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鹏分析“扩内需、保增长”(2009.3.9)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7-28浏览次数:110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将“扩内需、保增长”作为指导今后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提出。不难看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扩内需、保增长”都将是中国经济政策制定的主旋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排除曲解这一原则的不良做法。因此,从完善内需政策的角度,我们需要进一步谈一谈将来扩需要过程中,特别值得注意和严格杜绝的三类“不良行为”。

第一、将“扩内需、保增长”看成是短期行为,重新回归到唯GDP至上的政策思路。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即便碰到了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风暴,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并没有改变,追求以民生为核心的经济增长之路也没有变。我们现在比较担心的是,将保增长曲解为数量增长,而为了达到所谓的数量扩张目标,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弃而不顾的作法。尤其是,当前的外部环境比较恶劣且仍在恶化,人们对于唯GDP至上的行为或许还有一定容忍度。可是,当中国走出金融风暴的阴霾之后,当中国的外部需求又重新提升并足以确保所谓的“丰厚”回报之后,违背科学发展的行为是否会重新抬头?追求内需支撑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考虑是否会被抛于脑后呢?1998年以后的扩内需战略不也是被此后的大好经济发展势头冲击了嘛。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特别关注这一倾向,必要时要专门立法并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对于那些应当禁止发展的产业项目,不论其经济效益有多好,决不能姑息。

第二、将“扩内需、保增长”看成是政府行为,一味地等待政府“救援”。

面对金融危机的大规模冲击,政府及时出手实属必要之举,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无所作为。比如,当汽车产业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之时,美国三大巨头的汽车厂商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抵御措施,如裁员、出售旗下品牌等,但他们基本上是在危机发生以后被动采取的,与此不同,日本丰田早在去年危机逐步扩大的时候,就积极地进行战略调整,不仅对北美市场的既有战略布局重新安排,而且对长期津津乐道的丰田模式也进行了深入反思。结果是,丰田汽车在2008年底取得了相对较小的损失。实际上,要想真正地扩大内需,根本在于普遍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却是企业成本的增加,这似乎和“保增长”的目标相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企业虽然在危机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煎熬,但仍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理念,坚持技术创新、提升创意水平就是有所为的核心,也是有效克服上述悖论的关键。比如,当国际金融危机刚刚袭来的时候,国内电器公司接受订单的数量日趋减少,义乌市的安冬电器公司推出了一款自主研制的贝士杰电壁炉,品质胜过美国百年老牌,一出口就供不应求,美国销售商甚至自掏腰包,为这一产品在美国各大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不难想象,未来的中国必一定不会是目前单纯依靠简单加工制造获取微薄收益的经济图景,通过创新、创意等手段提升国民经济的附加值总量,是切实实现“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基本路径。

第三、将“扩内需、保增长”的具体对策简单化,忽视具体对策的策略性和战略性的关系。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我们需要在政策细化和落实方面下大的工夫。这里,一定要注意区别战略导向政策与策略导向政策的协调。比如,前段时期,针对房地产价格下滑的趋势,地方政策出台了及时的“救市”方略,并解释说“保房市”的根本在于“保增长”,进而“保就业”。但老百姓在网络上的许多评论却并不领情,甚至认为这只是地方政府的托词。笔者认为,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出台各类促使房市稳定的措施当然必要,因为房地产是经济形势的先行指标,它具有显著的产业关联效应,稳定房市将会保证许多相关产业的稳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定“保房市”的措施只是策略导向的,不能让老百姓误认为是战略导向的改变,更不能被曲解为保护房产商的经济政策。否则,原本利于经济稳定的经济策略反而引起社会层面的动荡,这是需要给予重视的。实际上,造成上述矛盾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地方政府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显得有些忙乱,以至于策略制定时缺失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高房价下的“保房市”策略与高房价下的“保民生”战略该怎样相互配合,以及如何被合理接受?同样的道理,我们还要处理好出口退税策略与出口企业内向发展战略的关系,处理好投资拉动策略与最终需求带动战略的协调,即如何处理好赤字投资与民生工程的关系。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要预防今后各种可能打着“扩内需、保增长”旗号却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行为,需要对“扩内需、保增长”内涵进行正确诠释,明确其核心思想是:坚持民生为本,确立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以务实为原则,既重视增长数量,更要重视增长的质量;同时,在不违背总体战略框架的前提下,制定各类积极的短期策略。

 

来源:东方网200939,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