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四个中心”,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产出比重扩大并非全部,应当存在“质化”发展的表现,这就是“服务业共生”。目前,上海现代服务业在内部行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要大于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导致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价值共创能力不高。因此,必须加强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这是确保上海现代服务业“质化”发展的关键
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07年,上海市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78%,第三产业总值占上海市GDP的比重超过50%。而且,上海现代服务业在长三角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有所增强,据计算,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长三角两省一市工业则增长0.918个百分点。
服务业共生的内涵与性质
但我们应当看到,服务业产出比重扩大并非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全部,某种程度上说,这还只是服务业“量化”发展现象;与此同时,应当存在服务业“质化”发展的表现,这就是“服务业共生”。
服务业共生,广义上讲具有两种内涵:一是指在分工不断细化的前提下,服务业的价值环节和其他价值环节所发生的融合、互动、协调;二是指服务业内部相似价值环节因某种机制所构成的融合、互动、协调。前者可定义为“差异性服务业共生”,后者可视为“同质性服务业共生”。
服务业共生,有三个性质:其一,共生意义上的融合以价值共创为基本前提。比如,文化创意产业在最初的形态上是寄生于其他产业之中的,即使分离出来而独立,它的价值实现也是融合在其他相关产业的价值活动之中的,没有融合就不可能产生共生。其二,互动关系是产业间共生持续推进的物质基础,也是产业间共生行为的具体体现。比如,当生产性服务业独立为制造业提供辅助生产和市场流通的支持活动时,制造业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而专攻具体生产环节,而且可以获得来自于外部的专业化服务资源;此时,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分享制造业专业化的益处。显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这种互动性是互利的。其三,协调关系主要有形态协调与功能协调。以产业集群为例,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和产业价值链上必定存在着融合和互动的基本特征,但协调性却可能并不必然地与空间发生联系,因此要深入思考不同协调关系的转化。
解决难题促进服务业共生
当我们从服务业共生三个性质出发考量上海现代服务业时,就不难发现若干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差异性服务业共生能力小于同质性服务业共生能力,体现为价值共创的融合性质不明显。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目前,上海现代服务业在内部行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要大于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这就使得上海现代服务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业空间非常有限,并导致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价值共创能力不高。据有关专家研究,现代服务业部门最为集中的金融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集聚和辐射联系是最弱的或几乎最弱的;集聚其他产业能力最强的依旧是建筑业、制造业和装备业等这些具有很强物质生产性质的部门。另据笔者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动态效应的研究,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共生度远远低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共生度。显然,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松散联系,使得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少了其他产业必要的支持,更缺少了必要的市场宽度和厚度。因此必须加强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这是确保上海现代服务业“质化”发展的关键。
其次,在利益分配不平衡力量的驱使下,互动性质遭到影响,进而制约上海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的服务范围和辐射半径。从国外案例分析,纽约、伦敦、东京等的现代服务业,都是通过对城市周边、所在国乃至邻近国家提供服务,才发展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然而,在确立服务业共生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间互动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是非均衡的,客观上导致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范围和辐射半径仍然有限。一方面,上海自身的某些国有企业存在排斥服务外包的事实,引起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存在着排斥超越自身区域范围的产业分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地方痕迹”明显。显然,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在制造业外包方面可与周边省市协调发展,错位竞争,逐步将生产中心外包给周边地区企业,在凸显其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总部经济的作用。
第三,在经济开放和全球产业转移的作用下,协调性质遭到破坏,导致上海现代服务业一定程度存在低水平循环困境。在高竞争力的外资服务企业大规模进入的今天,上海本土的现代服务企业难以进入高端产业价值环节,这似乎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大困境。相关部门应当在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系统化的整合思路,通过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促进上海形成多个全链条、全流程的现代服务业共生体。而且,在培育这一共生体的过程中,要力图将其与上海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借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契机,着力推动六大功能区和主要现代服务业集群之间的形态协调,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不同服务业承载的经济功能和本区域期望达成的经济功能相一致的原则遴选重点现代服务企业,着力促进功能协调关系的深化。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08年10月3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