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考察系列之四:贫穷、快乐与感恩(胡晓鹏)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7-28浏览次数:835

近日,笔者一行对甘肃、青海等边远、贫困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当亲眼目睹了那些我们无法想象的恶劣生存环境,以及依旧固守在贫瘠故土而努力拼搏的人群时,触动心灵的感动、超越预期的震撼和令人振奋的鼓舞时不时的涌上心头。其实,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成人而言,或许他们已经习惯并接受了恶劣的生态和贫困的生活环境。但当我们看到那些天真的孩童时,一种难以表达的复杂感情便油然而生。我们都知道,儿童是未来的希望,但他们的希望却因为贫困而显得渺茫。生态贫困加剧了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导致了教育的贫困,教育的贫困引发了观念的贫困,进而加剧了经济的贫困。我们无法去揣度他们的贫困程度到底有多大,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如何切实地使大多数贫困的人群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里,贫穷似乎总是与痛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钱。虽然我们无法判断这种观点的普及程度,但他却像一句口头禅那样,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广为流传。从传统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个观点是具有合理性的。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快乐就是效用的满足程度,而达成效用满足的手段只能是货币。此时,谁拥有足够的货币数量,谁就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这就是快乐。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种经济学的观点是基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推论。

当我们从理论的世界返回到现实的世界时,尤其是当我们去切实地感受那些西部地区贫困群体的生活态度时,我们就不难发现,穷人也会有快乐。当你亲眼目睹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因为小小的收获而开怀大笑时,当你为他们恶劣的生存状态感慨而他们却认为无所谓之时,或许我们就会明白快乐的真谛。它并不代表着物质的丰足程度,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勇于拼搏、努力奋斗的生活态度。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在甘肃靖远县附近一个山区的小村中,连续六年的干旱并没有压垮那里的村民,他们依旧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与自然生态进行着抗争。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最起码这句话在那个村子里是正确的。在我们的印象里,村里的孩子们是非常懂事的。在一户贫困的农家中,看到我们的到来,腼腆而早熟的小女孩默默地敲打着桑树树枝,颗颗撒落的桑葚恐怕是她所能够招待我们的最好礼物吧。据当地人介绍,这个家庭是村里生活最为困难的一户,但他们的父亲却通过常年在外打工支撑了子女们的学业,而且他的大儿子在今年的高考中还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看着因多年操劳而远远偏离其实际年龄的那位母亲,目睹因刻苦努力而高度近视的大儿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在模糊的视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了精神,一种犹如松柏那样顽强、抗争、坚韧的精神。

如果说看到的恶劣生态环境和贫穷的生存状态是一种震撼的话,那么,人们顽强地与自然、与命运的抗争就是一种感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那里还看到了希望,一种令人振奋的希望。在那个贫瘠的山村中,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环境是何其恶劣,但他们却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果敢的勇气切实地在为老百姓做着实事。还有那些因为感动,因为利他之心而自费兴办义学的老师们,即使他们得不到任何的官方资助,即使他们得到的收入微乎其微,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双手为那些弱势的人群擎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或许那里的就学环境并不好,或许那里的老师并不如大都市中的老师专业,但他们却是这个社会中最令人感动和值得尊敬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是用自己的爱、生命和欢笑去感染着那些贫苦的孩子,并用自己的行为来告诉他们: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奋斗的精神!正是在多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了那些失学儿童和贫穷家长发自内心的欢笑,他们的快乐并不是因为得到了钱和物的资助,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或许难以想象这种贫困的景象,或许都市中的人们会毫无避讳地说:他们穷是因为他们观念太落后,谁叫他们不迁移出去呢?然而,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也并不需要所有的现象和事物都非要探究出其原因的,原因的探询无非在为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找到一个借口。正是原因挖掘地太多,似乎令人感动的东西就太少了,似乎很多的责任和义务就与己无关了。正是立足在这一基点之上,我认为新古典经济学那种全面剔除伦理、道德、哲学,却把物理和数学原理强制拉到经济学原理中的做法是令人生厌的,缺乏伦理、道德、哲学在内的经济学就等同于失去了其应有根基。由此看来 ,在我们这个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当财富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时,或许我们还缺少点什么?那就是一种感恩的心,一种心怀济世的利他心。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人而言,当我们还在为生活琐事而纠缠不休时,当我们还在为工作中的烦恼而忿忿不平之时,我们要时时地告诫自己:就在我们的身边,还有着一大批和我们一样的人群正在乐观地为生存而奋斗着。更为重要的是,或许我们无力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但我们却应该够去观察他们的生活,也应该用我们的心和灵魂去感知他们的快乐与痛苦。令人欣喜的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已经确立了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理念,笔者坚信:广大的弱势群体将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必将分享到更多的机会。

古人说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前从未对这句话有过什么强烈的感觉,这次考察使我充分地体会到其寓意之深,那就是要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做到行与知的融合,就必须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