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引资应实施“引进吸收再创新”全面战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7-28浏览次数:109

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十二五”期间上海招商引资要应对挑战,实现跨越。

“十二五”期间上海招商引资将面临一系列国际国内新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十二五”期间上海招商引资要应对挑战,实现跨越。

国内外环境更复杂

从全球层面来说,世界经济增长趋缓,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新布局,跨国公司全球资源和供应链整合加快,全球引资环境日趋复杂。从区域层面来说,周边经济体引资规模上升,周边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层面来说,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中国面临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

1.全球引资环境日趋复杂

首先,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不会改变,特别是一些发达经济体。欧洲债务危机的深重更使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出现的复苏态势受到遏制。2012年初,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开始放缓。

其次,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新布局。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对新能源、新材料、高科技行业的支持政策,部分新兴经济体也将眼光转向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由于在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其中的先知先觉者已经通过政策导向力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最后,跨国公司全球资源和供应链整合加快。来自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的一份调查研究表明,在所有受到调查的跨国公司经理人中,很少的受访者(6%)认为,他们公司的产品全部在海外生产,更多的人(39%)说他们的公司在当地进行生产。几乎同样多的受访者(38%)认为,他们的生产有部分在海外进行。对很多公司来说,采购和生产的地理分散性看起来不会出现改变。这种全球资源和供应链的整合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只有9%的人说他们会将研发工作外包出去。

2.周边经济体对中国造成引资压力

危机后,周边经济体吸收外资规模大幅度上升,对于“十二五”期间上海招商引资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周边经济体吸收的外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来自于从发达经济体和中国转移出去的外商直接投资,包括部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追求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贸易型外资;二是来自于周边经济体如韩国自身以绿色投资和产业升级为目标,通过一系列投资便利化措施和金融配套措施吸引到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外资。由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洲深陷债务危机,大量外资从欧洲流出为周边经济体吸收外资提供了一定条件,从而形成了对于中国吸收外资的分流和挤流。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对于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引资压力。除菲律宾以外,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在危机后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基本保持稳定,其中越南的波动性较小,印度尼西亚则在2010年出现了一个迅猛的增长势头,虽然其总体规模仍无法与中国相比,但这些周边经济体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加总后的规模却不容小觑。

3.上海招商引资遭遇多项瓶颈

长期以来,上海招商引资一直受到三大制约因素的困扰:商务成本增长过快,住房等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土地资源稀缺。除此以外,“十二五”期间上海招商引资还将遭遇多项新的瓶颈。

首先,融资难度不断增加对跨国公司投资决策和存量外资运营产生影响。危机后,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受到重创,资本跨境并购和投资的意愿及能力降低,在华跨国公司从国际市场融资的可能性大幅度下降,融资成本和经营压力不断上升,部分跨国公司进行利润再投资和资本扩张的计划被取消或搁置。

其次,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相比,近年来上海的投资环境竞争力开始下降。由于上海之外的长三角城市悉心经营城市的投资环境,在“七通一平”的“硬环境”和高效服务的“软环境”上下工夫,其投资环境和上海之间的落差日益缩小,再加上其本身就拥有的土地供应量大等优势,对上海吸引外资造成了一定的分流和挤流。苏州昆山、南京江宁、宁波市区、扬州、苏州工业区等地区的引资竞争力不断上升。

最后,服务贸易对上海服务业吸收外资的支撑作用较小。在土地资源紧缺、制造业发展空间渐趋饱和的情况下,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上海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引资结构正在形成。但是,上海服务贸易的规模小,类型少,形态相对单一,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著名城市型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与运输、旅游、咨询等行业的服务贸易相比,上海在金融、保险、邮电通信、计算机和信息等技术、资金、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服务贸易更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进一步吸引外资。

新对策

 “十二五”期间,上海招商引资必须抓住新兴产业国际投资的动态,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外资,实施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全面战略。

1.把握战略性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实现引资结构再提升

首先,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全面战略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引进发达经济体成熟的科学技术,通过在继续引进过程中的二次创新、集成创新,与自主创新战略相结合,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其二,周边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也为中国吸引一部分适用技术提供了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对于推进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应予以重点关注。

其次,鼓励外资在上海建立新兴产业。建议给予相关产业引进外资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吸收、消化、再创新提高上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内需市场,实施继续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并举。应着力引进光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生物与制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产业、环保设备产业、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产业的外资项目。包括:扩大太阳能、太阳能光伏、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太阳能硅晶、地热能、国际风电、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利用外资,缩短国际差距。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由于含金量较高的低碳技术大部分掌握在发达经济体手中,要吸引低碳投资就必须加强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国际合作。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10世界投资报告:低碳经济投资》中指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外国投资升级其生产经营及价值链中的技术和工序,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它们也可以供应低碳产品和服务”, “低碳外国投资因公司开发的技术能力而不同,部分是对母国的国内政策的回应”,“对低碳外国投资有重大影响力的特定政策包括各国的环境、工业、公共采购、能源和贸易方面的政策”。由此可见,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具有对外投资低碳技术的动机;同时,上海是否能够提供相应的具有吸引力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决定跨国公司是否会进行低碳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

2.延长产业链,兼顾产业承接方和产业转移方两种角色

目前,国际产业已经出现一些大的趋势变化:一方面,服务业已经开始替代制造业成为发达国家对外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这为上海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出现了高端制造业回流的趋势,部分新兴经济体开始将原有的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低产业梯度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出现多元化。从以上两大趋势来看,作为中国沿海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上海,必须延长产业链,一方面承接发达国家服务业产业的转移,另一方面将部分制造业产业链条上的制造和加工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上海必须兼顾产业承接方和产业转移方两种角色。

3.结合“两个中心”建设扩大现代服务业吸收外资

上海要将利用外资与“两个中心”的建设结合起来考虑。扩大现代服务业吸收外资,促进国际服务外包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上海在物流、航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引进外资的力度,以联动促引资,尽快实现上海吸收外资方式、方法的创新,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包括: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物流咨询以及专业服务业中咨询公司、市场研究公司、会计公司、法律服务公司等项目的引资。同时,充分利用上海迪士尼建设的机遇,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务会展、地产、传媒、广告、商业、酒店旅游等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

4.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吸收外资

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吸收外资。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吸引外资推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提高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包括:增强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其中数控精密机床、自动控制仪器仪表、发电输配电设备、船舶及关键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现代物流装备等项目引进外资的力度。目前,跨国公司对上海投资环境的要求已经从过去的“七通一平”上升到“八通一平”,其中新增加的信息基础设施比其他方面来得更为重要。

5.弘扬“海派文化”,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

上海应加大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力度,进一步发展总部经济。包括引进制造业地区总部、现代服务业地区总部、专业服务业地区总部以及金融机构地区总部等。同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的决策。针对这部分高端客户群,在招商方法上,上海不能仅仅局限于拼政策、拼环境,还要充分考虑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的特殊需求,深入挖掘“海派文化”内涵,从休闲、娱乐、子女教育等多方面考虑,提供能够对接国外生活的种种便利,打造上海吸引高端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才的新名片。

 

    来源:东方早报201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