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从达沃斯论坛管窥智库的全球影响力塑造之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1-21浏览次数:64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在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这一位于瑞士的重要国际性机构再次引起各界的瞩目。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世界经济论坛的年会主题不断引领全球发展方向,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而事实上,世界经济论坛并非单纯的“办会”机构 ,而是一家民间智库。而在林林总总的全球智库之中,世界经济论坛能够独执牛耳,以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各国领导人、国际商界巨擘纷至沓来,成为引领全球性话题、促进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其全球影响力的塑造经验值得关注。当前,中国智库及相关国际性论坛亟待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世界经济论坛的成功之道,或可成为重要的“他山之石”。

 

重视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性“引导”作用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性影响力一方面表现为其面向全球问题的目标设定和平台作用安排,另一方面表现为该机构对世界经济问题的议题引领。值得一提的是,该机构对中国经济的关注,以及合作关系的建构,也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和模式的国际影响力。

 

世界经济论坛具有一种全球性“引导”作用。这表现在第一、它面向解决全球经济问题。第二、它促成多方参与世界经济核心议题探讨的“平台”。第三、它注重对世界经济前沿问题并设置议程引领。

 

“会员制”形式与全球企业、机构形成伙伴关系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性影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会员制”的筹款与合作伙伴组织形式。1976年,世界经济论坛为保证每年参会者的稳定以及防止运作资金断链,开始实行会员制。会员的申请条件是年销售额为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和管理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银行,会员每年要交纳3万瑞士法郎会员费。1994年,论坛的会员数量就达到了定额的1000个,其中包括全球500强绝大部分企业,如ABB、英特尔等。会员公司享有以下几项权利:(1)达沃斯年度会议一个席位;(2)在论坛区域活动为该会员公司总部董事会成员提供一个免费席位;(3)一份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免费的副本;(4)获得论坛的文件和有关研究出版物。通过“会员制”的筹款体系,世界经济论坛使大量全球顶级企业成为自身活动的“利益相关方”,从而保证了论坛活动参与者的层次、数量及国际代表性。

 

除会员外,论坛的资金来源还包括其战略合作伙伴和行业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每年要向论坛交纳50万瑞士法郎。战略合作伙伴能够参与论坛的议程、倡议和活动的规划,并在论坛中享有更多发言权,其数量在2012年就达109个,均为全球顶级企业,如可口可乐、普华永道、美国高盛集团等。行业合作伙伴是论坛召集其企业合作伙伴的主要渠道,每年需交纳25万瑞士法郎,众多企业趋之若鹜。行业合作伙伴均为各行业的精英企业,如麦肯锡、安永等世界顶级咨询机构。2013-2014年,已有462个公司作为行业合作伙伴参与到论坛合作中,这些企业几乎横跨所有行业。

 

反观中国的智库与论坛机构的国际影响力提升,需要关注资金来源和“朋友圈”建构的问题。因此,在机构运行的过程中,应着力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借鉴上述“会员制”形式,形成多层次联系的国际合作主体网络,以达到重要活动在国际上“一呼百应”的效果。

 

以多形式合作引导国际主体参与全球关键议题

 

世界经济论坛的运作,强调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引导企业行业合作伙伴优先关注重点问题,并参与解决复杂问题的挑战。通过引导相关论坛的平台和行业合作伙伴计划,世界经济论坛在提升自身议题引领水平的同时,也对国际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形成实际的影响力。

 

2015年的达沃斯论坛中,就有513家顶级公司作为行业合作伙伴参与到论坛活动中,这些企业几乎横跨所有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能源、金融服务、全球卫生与医疗、信息与通讯技术、投资者、媒体、娱乐和信息,移动和专业服务等。每个行业合作伙伴组由所在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公司组成。

 

通过合作推进,这些合作伙伴识别、讨论和解决所处行业的关键问题,包括:贸易促进、实现智能交通、数码基础设施提供、健康生活计划、主流创投、新能源建筑指数、数字媒体中的规范和价值、世界经济论坛反贪腐伙伴倡议、提升全球金融内涵倡议、责任矿产开发计划、城市发展的未来等。

 

这种通过合作方式推动企业主体关注重点问题的模式,有助于世界经济论坛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同时也能够得到议题的实际参与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直接反馈,有助于所探讨议题的进一步深化和动态调整。

 

世界经济论坛的经验表明,中国智库与相关机构在全球性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国际政治、经济行为主体对全球性热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智库与机构在议题的设定过程中,针对合作伙伴提出“量身定制”的议题目标,进而使国际活动的参与主体能够有的放矢,真正成为国际热点问题解决的“推动者”。

 

形成多渠道的成果传播与发布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影响力构建,与其媒体沟通战略密不可分。论坛设立了由30余名专职人员负责的媒体关系部,全力推进与多类型媒体的全面合作。笔者曾与论坛媒体关系部副主任Yann Zopf进行了专题访谈,访谈中了解到,世界经济论坛的媒体团队分为四个分支,其一为媒体关系团队,主要负责重大事件的媒体协调;其二为数字中心,主要对社会反馈进行监测;其三为视频团队,进行视频录制传播;其四为编辑团队,进行采编。论坛拥有自身的媒体平台,其传播类型十分多样,涵盖推特、博客、Youtube等,甚至具有微信公众号平台,每天传播的信息达50多篇专稿。Zopf在访谈中指出,论坛的影响力释放,关键在于对相关成果和议题的“先行营销和舆论引导”。

 

除了会议与报道之外,论坛还发布诸多种类的研究报告等出版物,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论坛出版物数量多且涉及面广泛,每年发布的报告达150多种,其内容涵盖从竞争力到性别平等的诸多主题。公众可以通过论坛的网站免费获取并阅读这些报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物包括:《全球竞争力报告》、《性别差距报告》、《全球风险报告》、《全球信息技术报告》、《金融发展报告》、《全球贸易促进报告》、《旅游业竞争力报告》等。这些研究报告及出版物的研究结论和趋势判断,具有延续性和相当深度,往往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及转引,进而极大地提升了世界经济论坛的知名度和业内外影响力。

 

中国的智库与相关国际性平台,需要高度关注成果与意见传播的有效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应建立专业性的对外传播团队,构建覆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外传播体系,对于全球议题的成果与新思想进行“先行引导”。另一方面,应注重对全球重大问题的持续性的趋势研究与判断,形成具有国际“品牌”的研究成果体系。

 

纵观世界经济论坛的发展历程,其国际影响力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于该机构对于其国际“话语权”不遗余力的打造和维护。无论是论坛宗旨的选择、合作伙伴网络的营建,抑或是议题的精心设置、传播方式的极力拓展,其核心都在于形成对全球经济热点问题及重点趋势的“话语权”引领。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内高端智库及以“博鳌亚洲论坛”为代表的国际问题综合性论坛机构均将提升国际影响力视为自身建设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参照世界经济论坛的经验,这种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应以全球性议题的“话语权”塑造为核心。这就需要相关主体围绕这一方向,在机构目标、运营模式、研究方向、议题设定、传播体系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精细化、针对性、多样性、常态化的系统规划与推进。同样值得重视的是,在获取“话语权”的情况下,国内智库及论坛机构如何运用好国际影响力,避免只“搭台”不“唱戏”的尴尬局面,也需要汲取国际经验,形成“中国方案”。

 

来源:《上观新闻》2017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