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新的发展周期的调整和变化过程中,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中长期内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世界经济处于长期持续衰退和萧条的可能性极大。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通过结构性改革,重塑新的增长动力,核心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这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和动力。通过短期的需求管理政策和长期的供给管理政策,既要防止经济增速下行过快,又要通过创新驱动、体制改革、教育发展等长期措施提升技术进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有效政策组合,实现新常态下的经济平稳增长和效率提升。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今天我们主要讲两个问题,即: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如何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合理组合?
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脆弱复苏,持续分化,风险上行。目前,全球经济依然处在徘徊动荡的调整状态,复苏缺乏强有力的动能支持,各国复苏进程将延续缓慢且非均衡的分化态势:发达经济体增长不稳,各国对应危机和复苏的政策分化妨碍了复苏进程,未来持稳谨慎态度;新兴经济体短期下行,长期向好,复苏势头取决于结构性改革新成效;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增长短期下探,改革加码,供需两侧发力助推经济长期向好。
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暴露出全球债务高位累积,新旧动能衔接不力、通货紧缩压力巨大,恐怖主义阴霾再起,影响全球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全球化遭遇重创,英国脱欧、逆全球化上升等诸多问题。全球债务高位累积:2015年全球债务继续扩张,已连续三年增长。总体上,发达经济体的债务率高于新兴经济体,债务风险加剧。新旧动能衔接不力: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依旧疲弱,新旧动力“青黄不接”,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长进程,通缩恐慌压力巨大。恐怖主义阴霾再起:巴黎暴恐袭击、欧洲难民危机等问题使世界经济本就艰难曲折的复苏进程再添新的不确定性。
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世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问题:不是老周期的再平衡问题,而是新周期的再孕育阶段;世界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全球性收入不平等共存,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世界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尚未真正发生;全球经济治理问题面临国际金融体系重构、国际贸易体系重构以及国际投资便利化规则重构等诸多挑战。这些不确定性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如何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速放缓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另外,资源错配造成的产能过剩,由此PPI同比跌,工业价格持续低迷和亏损。与此同时,技术进步率低等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不是外部冲击和周期性减速,也不是收敛性减速,也不是政策性减速,而是结构性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即结构性减速带来的效率下降,亟待转变经济增长动力。
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要保持中高速增长,首先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需要加快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合理组合
从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冲击将继续影响中国经济;二是短期需求不足尤其是投资不足和内需缓慢,将继续制约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的动力;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新常态也许会因为结构性改革滞后而变成增长速度的一路下滑。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既是顺应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大趋势,也是适应并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应有之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大创新,对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以及质量效益提高等长期稳定增长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纠正结构性过剩矛盾和资源错配问题;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四是优化创新和发展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负担、提高投资预期收益。
近期和远期的宏观经济增长组合与搭配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短期内,中国继续发挥三驾马车的作用,推动内需型增长模式转型,扩大出口,重视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内政策着力点在于一是清理三角债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增强投资回报率的预期和有效投资意愿;二是实施破产机制,解决僵尸企业,尤其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化解产能过剩的退出机制。从长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施创新战略: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进步与创新效率;全面深化改革,改善资源错配现状;发展高质量教育,解决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问题;提升质量,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增加效益。
来源:《上海科技报》2016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