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等:“丝路城市”——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兴群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9-27浏览次数:48

 

■ 当代意义上的“丝路城市”,主要指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对所在国、区域具有重要经济、社会、文化、对外经济交往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枢纽性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是所在国的要素流动节点和增长极,对于所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有助于沿线区域成为新的国际投资和经济要素流动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丝路城市”的发展,有助于在欧亚大陆这一“世界岛”的核心区形成新的发展网络,提供新的发展板块,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由海到陆”的新平衡。

 

屠启宇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各界引起广泛热议。作为“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其沿线区域的重要城市对于这一倡议的未来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以世界城市网络的视角观之,这些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既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与整体研究的城市板块,也是未来有重要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群体。

 

“一带一路”沿线枢纽城市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阐述,“丝路沿线城市”是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与交易枢纽。这些城市对学者、教师、理论家、哲学家等群体也具有吸引力,使之成为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中心,进而为历史上的文明区域发展作出贡献。我们认为,当代意义上的“丝路城市”主要指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对所在国、区域具有重要经济、社会、文化、对外经济交往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枢纽性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是所在国的要素流动节点和增长极,对于所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丝路城市”概念的提出,与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变动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力量的进一步扩展以及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传统以美、欧、日“大三角”为核心的国际投资、贸易空间模式,以及基于这一要素流动模式的世界经济“中心-外围”格局逐渐发生变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其意义在于顺应这种新的全球性变化,并促进地缘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其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投资方更为多样化,既有发达经济体,也有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其二,资本、技术、产品、劳务等要素的空间流向,以及国际贸易、投资流动的方向,进一步向“一带一路”沿线的欧亚大陆腹地区域转移。

 

“丝路城市”的战略作用和发展机遇,在于对新的国际要素流动方向的承载和拓展,进而成长为世界经济新成长板块的核心节点,以及世界城市网络的新板块。“丝路城市”的主要特性和识别标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丝路城市”应是所在区域的“门户城市”;其二,“丝路城市”应是所在区域的“通商城市”。

 

“丝路城市”逐渐“扩容”

 

从空间范围上看,“丝路城市”位于“一带一路”涵盖下的沿线区域,主要空间板块包括东亚、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的主要区域。其中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构成了空间板块的主体,其城市发展也基本处于崛起中阶段。

 

从空间关系上看,“丝路城市”一般具有空间区位优势,是所在区域主要枢纽节点,能够集聚、辐射国际国内要素,并与区域内外多层次、不同等级城市进行频繁互动。

 

从战略作用上看,“丝路城市”有对内对外的双重功能。一方面,“丝路城市”是所在国的主要发展节点和“中心地”,对于国内、区域内部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点”作用;另一方面,“丝路城市”是所在区域与外部联系和经贸互动的主要门户和枢纽区域,通过自身与外部的贸易、投资、金融、交通运输等连接网络促进区域的国际化。

 

从发展依托来看,就“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和内涵而言,“丝路城市”的发展在于关注沿线区域和城市的互联互通与产能合作,这就使得“丝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城市间网络体系的建构,从而使这一城市群体必须具备网络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特性。

 

从发展潜力上看,“丝路城市”的数量与功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诸多枢纽性城市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有限,其对外经贸联通互动能力也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此,这一群体仍有较大成长空间。这种成长,将随着国际投资贸易流在“一带一路”区域的落地和拓展逐渐加速。因此,无论从整体规模、个体能级、连接程度等层面看,“丝路城市”的发展都体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促进“由海到陆”新平衡

 

“丝路城市”的地方性功能看,这一城市群体对于所在国主要起到“增长极”的支撑作用。相关城市是所在国的经济发展“高地”,具有对内外部要素的配置功能。同时,这些城市的发展需求和潜力,也为周边区域以及所在国提供发展所需的贸易、创新、就业、人才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增量空间。

 

城市无疑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城市化本身也为沿线国家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需求。“丝路城市”因其自身的门户和通商功能,一方面能够为所在国的发展集聚所需的外部要素和资源,一方面也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提升所在国的整体城市化水平。

 

从地缘经济角度看,“丝路城市”的发展,是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影响下传统“两洋”(太平洋-大西洋)沿岸发展板块的重要补充。长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使得临近太平洋、大西洋的沿海区域板块得到快速发展。世界城市网络的布局和发达区域,也基本围绕以全球贸易-投资流向的“美、欧、日”大三角区域。但全球性经济发展的力量始终对于各大陆板块的“腹地”影响有限。TPP、TTIP投资贸易新规则,将进一步提升“两洋”沿岸板块的发展层次和规模。

 

随着中国及诸多新兴经济体崛起,国际经济要素流动也悄然出现新的变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有助于沿线区域成为新的国际投资和经济要素流动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丝路城市”的发展,有助于在欧亚大陆这一“世界岛”的核心区形成新的发展网络,提供新的发展板块,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由海到陆”的新平衡。

 

(作者:屠启宇,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苏宁,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联合时报》2016年0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