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当视作“预警信号”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18浏览次数:108

    这些年有些外国势力出于不同的理由,总在对中国企业有意做妖魔化的渲染,加深着民众的误解,引发了对中国投资和并购的过度忧虑。中国企业今后可能将面对更复杂、非经济因素更强烈的外部环境。“中国威胁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实际上是强化而不是淡化了。即使身处困境而难以自救,西方对于中国伸出的手依旧十分疑惧。中国是机会而不是威胁,是我们需要努力向世界说明的,但被接受,则需要一个不会短的过程

   

    据美国媒体最近报道,由美国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部、司法部官员组成的国家安全审查小组,正考虑建议联邦通信委员会,以“情报间谍嫌疑”为由拒绝中国移动公司去年10月提出的在美国开展中美间长途电话业务、建设通信设施的申请。此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获准进入美国市场,而这次国家安全审查小组坚称“今非昔比”,说如果让中移动也进入,将使得“情报和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更容易被窃取”。给国际商务强加政治因素,以妄自猜测的理由阻挠正常的商务活动,美国此种举动已屡见不鲜。

   

“国家安全审查”容易被政治化

    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欧等国,对外来投资和并购都采取“国家安全审查”以作限制。这并非一项针对每一交易的前置程序,而往往由某个政府部门提出审查要求。

    投资和并购审查所定义的“国家安全风险”包括:有组织犯罪或恐怖分子对国家经济的渗透、国防所需关键资源的失控、法律实施受阻和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地理位置或边境失控等。

    由于“国家安全风险”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概念,很容易被扩大化。所以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法律都规定,必须有明确证据证明以上“国家安全风险”确实存在,才能以“国家安全”的理由对一项交易进行干预和阻止。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安全审查”把重点集中在能源、航天航空、通信等领域。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法律授予了政府部门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国家安全审查”常常被政治化。美国在《2007年外国投资和国家安全法》就明确提出,“国家安全审查”考虑的因素,将包括该外国政府与美国之间的外交一致性,在多边反恐、防止核扩散以及出口限制方面的政策一致性等。

    从中航技收购美国曼可,到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再到华为收购3Com等,中国企业受到美国“国家安全审查”阻挠已不是少数几例。美国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和并购都十分忌惮,某些议员、官员和企业界人士更常常危言耸听。这种歧视是十分明显的,据杜威—路博律师事务所的一项统计,在中海油收购尤尼科被否决后,2005-2009年有10起涉及美国石油行业企业的收购案,均获批准,可见其“国家安全审查”的矛头所指。

   

有些外国势力总在将中国企业妖魔化

    《洛杉矶时报》的报道称,对于中移动申请中美两地长途电话运营执照,持反对意见的人提出:向中国移动颁发执照意味着允许其使用美国的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美国电信运营商的电话和网络数据便可以被转移到中国移动所拥有的网络上,让中国更加轻易地窃取美国政府信息及美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对此,连美国的一些评论家都提出疑问,这等理由有没有确切证据作支撑?中移动的个案也反映了美国政府这些年对“网络攻击”特别敏感,担心中移动进入美国通信市场,信息传输不易管控。另外,美国安全部门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排斥态度则由来已久。

    仅凭怀疑和推测就对正常的国际商务活动进行阻挠,而不是依照法律公平公正地处置,美国人的说一套、做一套,暴露了它到处推销的美国价值观背后,实际上潜藏着双重标准。

    尽管目前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小组并未实际提出那个“建议”,而只是表达了“一种意向”,但是,“情报间谍嫌疑”的说辞已对中移动的商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中国电信业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直非常担心,包括华为、中兴在内的中国企业屡次遭受阻挠,每次总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企业参与美国通信市场的竞争。

    除了上述的“审查”,国外一些媒体和议员的激烈反对也足以使中国企业的投资和并购夭折,而他们的反对理由集中在政治体制不同和国有企业身份上。如在2001年中远对美国长滩一个码头的收购、2009年中国铝业对澳大利亚力拓的收购等失败案例中,都有这个因素。

    上述种种必须引起我们充分重视,这些年有些外国势力出于不同的理由,总在对中国企业有意做妖魔化的渲染,加深着民众的误解,引发了对中国投资和并购的过度忧虑。

   

“今非昔比”的言论值得思考和警惕

    2011年底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特别提到当前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地缘政治更趋复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海外投资和并购环境复杂等问题。由于政治、文化等的不同,中国企业开拓全球市场时不得不面对特别多的怀疑和反对情绪。至于近年来逆金融危机之势而声势颇大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集中在能源、矿产、重工和通信等敏感行业,也更容易招致一些怀疑。

特别是,此次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小组提出的“今非昔比”之说值得思考和警惕:中国企业今后可能将面对更复杂、非经济因素更强烈的外部环境。“中国威胁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实际上是强化而不是淡化了。即使身处困境而难以自救,西方对于中国伸出的手依旧十分疑惧,这在北汽收购欧宝、黄怒波冰岛购地、中铝收购力拓等案例中都已明显反映出来。中国是机会而不是威胁,是我们需要努力向世界说明的,但被接受,则需要一个不会短的过程。

来源:文汇报  201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