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不仅要让所有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受肯定、得支持”,也要为一些值得一以贯之的信念的坚守创造实实在在的条件,让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可以达成共识、携手合作。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宾:李安方(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解放观点: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一提法成为舆论热议的亮点之一。如果说,2008年以来的美国金融危机,是国人普遍关注实体经济的一个起点的话,那么此次会议对于 “发展实体经济”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怎样一种问题意识呢?
李安方:我认为,这体现了决策层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环境下,对中国未来宏观经济走向与发展语境的科学判断。也就是说,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层层向外辐射的过程之后,我们不仅没有因为遭受危机影响较小而隔岸观火,而是在寰球同此凉热的大背景下,对自身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省思。
比如说,这波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德国、日本等实体经济较雄厚的国家,都表现出较强的抗危机能力,经济总体稳定。特别是德国,在欧债危机中堪称“一枝独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制造业和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也没有离开过革新创造,因而它的经济能够长期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迄今为止一个比较有共识的判断是:中国之所以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比较有限,是因为我们当下的产业结构还比较“硬”,而接下来的关键是,究竟如何转型。
解放观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身发展中的短板呢?
李安方:比如说,这些年来,由于全球产业结构在调整中转移,中国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但由于要素结构尚处于低端水平,一直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经济中受益有限。于是,就有学者提出“中国经济结构往高端化发展”的设想,并把“向服务型经济、高科技产业、金融化方向发展转型”视为 “高端化”愿景下的必然选择。
于是,一些地方在没有做好比较充分的前期技术准备的情况下,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既没有合理使用当地的人口红利,又没有对资源、能源、环境压力予以充分重视,不用太长时间,就容易陷于 “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陷阱”中。下一步,又可能加速遭遇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和“中等收入陷阱”。
又如,2011年以来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可视为当下中国金融投机操作盛行、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当中国的股市、楼市、期市成为更多市场投机者而非理性投资者狂欢的地方,当各种投机收益远远高于实业收益,不仅造成民间经济的“去实业化”倾向,也搅乱了整个市场的氛围和心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 “发展实体经济”切中要害。如果我们不能在整个社会层面做一个比较有力的引导的话,不仅难以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中国当前外向型实体经济部分出现的暂时困难可能长期化,也不利于应对多变而复杂的外部环境,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
解放观点:说到“实业致富”,一段时期以来,德国中小企业界的“隐形冠军”现象屡屡被认为是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榜样。近来,一本介绍“日本百年老店为何全球最多”、名为《一千年的志气》的书,也很受中国企业管理者关注。当然,对于德、日经验的借鉴意义,很多人似乎又很清醒,“我们必须找到立足于自身国情的实业致富之路。”
李安方: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实业致富”表面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从根本上来看,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就好比,社会氛围、社会心态大都是一个文明体经历一系列历史发展过程的长期沉淀与综合反映,非一蹴而就。但是,德国和日本的经验,的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以德国的 “隐形冠军现象”为例,这些中小企业在成长为冠军前,也经历了不同的路径。通常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世代相传的家族企业,经历了上百年的积淀,把某个细分市场甚至是某种市场需求做精做透,不仅在技术上炉火纯青,也在产业链条上奠定了无法取代的地位。另一种,就是跟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长期良性互动,成为整个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德国,围绕着一些工业巨擘,整条产业链被大量中小企业做精做实。这种产业共生的形态不仅抗风险能力极强,也能更好地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充分体现了实体经济“就业友好型”这一曾经被忽视、如今再度被重视、挖潜的特点。
在《一千年的志气》一书中,和我们以往概念中的“百年老店”不同的是,日本的有些百年老店虽屹立数百年而不倒,但他们的经营内容实际上已跨越、跳跃了好几回。你可以说,“以不变应万变”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但这里“不变”的,绝不单纯指经营内容,而更多是对“顺应时代不断创新”的坚持,对脚踏实地、安分经营,对“绝不任人唯亲”、“以公正和信赖为交易基础”等经营理念的坚守。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立足长远的企业来讲,只有“人”、“精神”和“某些希望一以贯之的东西”,才足以为其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不仅要让所有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受肯定、得支持”,也要为一些值得一以贯之的信念的坚守创造实实在在的条件,让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可以达成共识、携手合作。梦想可以在云端,发展的蓝图可以为未来预留空间,但是不能忘了我们究竟是为何而出发。
来源:解放日报2011年12月27日 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