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棋:开放带来积极效应远远超过负面冲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2-12浏览次数:310

中国入世10周年之际,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开放带来积极效应远远超过负面冲击

本报记者  田晓玲

可以这样说,加入WTO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基础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也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国通过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获得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并成功地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全局看,中国的多数产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比如银行业,外国银行进来以后,并没有控制和占领我们的市场,中国的银行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外资银行的竞争实际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的确有些行业存在被外资品牌所控制的情况,比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垄断了这个行业。对于受到冲击较严重的行业,我们需要在未来通过国内的政策调整,培育和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让它们与跨国企业进行良性竞争,从而逐步改变被国外企业垄断的状况

入世谈判有哪些重要时点

文汇报:10年前的1211,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现在回想起来,中国入世谈判前后经历了长达15年的时间,谈判代表也先后有四位,如果让您来给我们梳理一下,这15年中,我们首先应当予以关注的是哪些重要事件和节点?

徐明棋:首先当然是中国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即WTO的前身。19867月中国正式提出加入申请,当时叫“复关”,即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这标志着中国准备全面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但当时中国对于“关贸总协定”的内部机制不够了解,没有预计到申请的复杂程度,也未做好与其他缔约国进行艰苦谈判的准备,当然内部不同部门和地区对加入“关贸总协定”意见也不一致。此外,当时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深入到全面建设市场经济的阶段,我们的“复关”要求虽然合理,但是外部对中国的认知也存在很多误区,因此谈判一度被搁置。

第二个重要时点是乌拉圭回合谈判顺利结束。乌拉圭回合谈判也是“关贸总协定”的最后一轮谈判,从19869月启动,于19944月结束。此后WTO199511建立,标志着全球贸易体系进入一个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失去了在WTO建立以前,进入“关贸总协定”的可能,否则,中国就可以自然转为WTO的成员。中国作为原“关贸总协定”缔约国而可能带来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就此失去。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了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全过程,由于不是“关贸总协定”的正式成员,在整个乌拉圭谈判过程当中也就没有更多的发言权。

WTO成立后,中国不得不与WTO的成员进行入世谈判,内容虽然差不多,但性质发生变化了,我们不是WTO的创始成员国,这一点对我们而言是不够理想的,这也是很重要的时点。

第三个重要时点是1999年底与美国达成入世谈判协议。与美国谈判是最为艰难和复杂的,这一谈判顺利结束,中国加入WTO的前景变得明朗,入世的步伐加快。

第四个重要时点是在2001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这是最关键的时点。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贸易组织的成员。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10周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头来看,我们加入WTO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中国贸易、对外经济的发展都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争取了五至六年的过渡期,当然在不同领域可能有所区别。过渡期结束后,WTO也对我们进行了评估,考察中国是否履行了加入WTO的各种承诺。经过WTO的审核,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国在入世谈判时所做的所有承诺都得到了完全的落实和执行。

当年的中美谈判核心障碍在哪里

文汇报:说起入世谈判,我们现在提得比较多的就是中美谈判。中美谈判在整个WTO谈判中到底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徐明棋:中美谈判当然是WTO谈判中很重要的过程,因为美国在全球经济体制中具有领导地位。一旦中国与美国谈判能达成协议,其他国家都会参照中美谈判的相关内容与中国缔约。在复关和后来加入WTO的谈判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时设置很多障碍,使中国恢复GATT地位的努力没有成功。此后,中美谈判也数度陷入僵局。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后,美国对华政策趋向务实,最后双方经过努力,在1999年底达成了中国加入WTO的协议。此前在关贸总协定中,我们是希望这些问题能够一揽子解决的,但是最后没有实现。WTO成立之后,WTO成员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谈判方,中国要与提出谈判要求的缔约国分别进行单独谈判。当然这并不是说100多个成员国都要谈判,那些不提出谈判要求的国家可以直接参加表决,我们和其他国家签约的内容它也自动能够享受,中国对市场开放的承诺以及对WTO的整个承诺,对所有成员都是开放的,因为非歧视原则是WTO的基本原则。但是一旦有特殊问题的,就要单独谈判,当时共有36个成员国提出要与我们进行双边谈判。这当中,美国和欧盟是最重要的伙伴国,当然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很重要。其实,最后与我们结束谈判的国家是墨西哥,它在一些问题上并不完全接受美国和我们的谈判条件,因为它也是发展中国家,有些产品和我们有竞争,它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在一些问题上提出的条件比美国更苛刻。

文汇报:那么,中美谈判为什么会持续那么长时间,核心的障碍在哪里?

徐明棋:中美谈判的过程拖延较长时间,在早期主要是因为恢复GATT创始成员国地位被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阻挠,甚至将谈判政治化,致使谈判无法取得进展。WTO成立后的谈判,主要是中国坚持要求给予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待遇,但美国对此是不同意的,因为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享受到之前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给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自由选择权优惠。发展中国家待遇,是“关贸总协定”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关税减免上给予的一种相对优惠的待遇,即可以在关税减让上享受一定调整期,减让的幅度也可以比发达国家小。在谈判中,为了把服务贸易总协定纳入到WTO的框架中,使谈判尽早结束,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上也给予了优惠条件,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开放服务贸易的时机和领域。美国开始要求中国按发达国家身份加入,中国坚持不能按照发达国家身份加入。后来,双方妥协,中国按照一定的时间表在服务贸易领域逐项做出开放承诺,但可以享受五到六年的过渡期,逐步开放。这样一来,就要在具体领域进行谈判。服务贸易涉及到两大最关键领域,一是金融,一是电信。对于这两个领域,中国当时的担心是:我们一旦承诺开放,我们的金融、电信竞争力较弱,可能会被冲垮。国内相关部门也有不同的声音。所以,谈判是个非常艰苦的过程。

文汇报:当时外部环境是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至于影响到了谈判的进程?

徐明棋:当时外部环境也是有变化的,一开始美国想将中国纳入全球贸易体系,以此促进中国的改革,这个期间谈判较顺利。后来,西方国家由于政治原因对中国实施制裁,复关谈判被政治化,导致谈判一度停顿。美国政府甚至将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其实现在回头来看,所谓最惠国待遇就是普通的待遇,就是享受这个国家给予其他国家的各种正常贸易待遇,不被歧视。非歧视性待遇是WTO和其前身“关贸总协定”最为基础的原则。但是克林顿政府不仅把这一问题与中国的人权问题挂钩,还根据这一问题对中国进行一年一度的审核,对中国施加了极大压力。一旦中国失去这个待遇,美国给予其他国家的低关税的普通待遇对中国就不适用了,它可以对你施行高额关税,那么,中国商品就无法出口到美国。但是如果你是WTO的成员,你就自然而然可以享受美国作为WTO缔约国给予所有成员国的一般贸易待遇。当时这样的规定确实给我们很大冲击。我们认识到,没有成为WTO成员不仅不能享受一般的贸易待遇,而且可能会被别国歧视,在贸易上受到特殊限制,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后来经过我们努力争取,最关键的是中国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经济恢复高速增长,美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将中国排斥在WTO之外对美国没有好处。最终,美国在与中国达成入世协议后,给予了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待遇。

有人认为我们在中美谈判中所做的让步过大。我认为,对于中美谈判,我们要站在全球高度来看,不能从某些局部领域的市场开放所受到的冲击和得失审视。最后中央做出决断,从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国经济全盘角度考虑,决定加速推进入世进程。和美国谈成协议以后,其他谈判就相对容易多了。虽然也有反复,比如欧盟也对我们有所要求,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一些条件,但这些都是枝节问题,200111月终于结束谈判,使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

入世主要的谈判议题集中在哪些问题上

文汇报:综合来看,这些提出谈判要求的国家,主要的谈判议题集中在哪些问题上呢?

徐明棋:比较集中的议题,一是服务贸易,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不能完全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关涉到纺织品。原来在“关贸总协定”时期,纺织品有一个《多种纺织纤维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把这一规定取消了。《多种纺织纤维协定》,就是几个发达国家和主要的发展中纺织品出口国家达成的一个协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不被冲垮,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进口实行配额限制。纺织品领域一直没有实现完全贸易,一直到WTO成立,才把这个规定取消了。中国加入WTO以后,就可以享受《多种纺织纤维协定》取消配额的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可能会大幅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国家就要求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一些特殊的谈判,这也是一个重要议题,最后达成了协议,就是发达国家可以有特殊保障条款来保护自己,一旦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大规模增加、增加过快的话,他们可以采取特殊手段保护自己的市场。因此在控制纺织品出口快速增加方面,中国也做出了一定承诺。

还有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是做了一个时间上的安排的,这是后来大家才广泛知道的。实际上,发达国家坚持要这样一个条款,就是为了保护他们本国的产品,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加入WTO,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可能会长驱直入进入他们的市场,这些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必然会做出一些制度安排。如果中国出口规模过大、速度过快的话,他们可以通过特殊保障条款,通过反倾销、反补贴条款来加以限制。这样一来,他们就需要价格上的比较,如果价格调查在中国进行,那么中国的产品绝对是占有优势的,但是他们可以说你不是市场经济,要采用第三方的价格来衡量。所以,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否定中国的市场制度安排,而是因为中国的价格优势,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他们觉得不能够准确衡量,就去寻找一个第三方的价格来衡量。本质上说,市场经济地位就是在贸易争端机制下,确定争端产品价格的机制。现在,它被广泛地使用甚至被加以政治化。当然,中国要为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据理力争。所以,最后约定从2001年开始的15年为过渡期,到2016年自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另外一个问题是农产品,这是整个WTO尚未完成的任务。多哈回合谈判才提出了推动农产品的自由化议题,所以,中国入世谈判时农产品问题并不是主要议题,当时一些农产品出口国要求中国取消原先非常严厉的配额制度以及垄断专营制度。我们知道,各国对农产品都是有保护的,关税比较高,但是WTO规定,各国只能用关税保护,而不能用行政性手段来限制他国的农产品进口。至于高关税,是显性的,比较明朗,虽然也需要降低,但可以放到以后再来谈判。现在多哈回合谈判也没有彻底解决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问题,在降低农产品的关税和减少政府补贴问题上,欧美以及主要农业大国都没有达成协议。而中国入世关于农产品的谈判主要不是针对完全自由化或者降低关税,而是要求中国要打破在粮食产品进出口上由一两家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进口配额也要打破,农产品的补贴也需要明朗化。

担忧的“狼来了”的状况为什么没有出现

文汇报:10年前,国内对加入WTO普遍有一种担忧心理,甚至有人说“狼来了”,在您看来,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在哪里?

徐明棋:当时主要是我们自己判断一些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可能不具备竞争力,担心一旦市场开放以后,会被外国企业冲垮,国内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护。所以,有些利益集团就觉得WTO谈判结束后,“狼来了”,自己的利益会受损。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恐怕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束缚,使不少人产生了依赖政府保护的心理,害怕竞争,害怕政府的保护屏障失去后自己无法生存。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当然,一些具体的行业,比如会计审计,外国四大事务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大,有些人觉得是我们自己开放过了头,还有些人觉得我们的汽车行业也基本上是外国品牌占据了主导。不过从全局看,中国的多数产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文汇报:那么,为什么开始时担忧的状况并没有出现呢?

徐明棋:因为我们高估了外国企业的竞争力,也低估了我们自己的应对能力。实际上,外国企业有其长处,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只要展开错位竞争,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应对外国企业的竞争。比如银行业,现在外国银行进来以后,并没有控制和占领我们的市场,因为中国的银行具有天然的优势,网点众多,资本实力相对比较雄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外国银行进入以后,的确形成了一种竞争压力,争取了一部分高端客户和盈利比较高的业务,但是它们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并没有原来想像的那么大。中国的银行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外资银行的竞争实际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回过头来看,加入WTO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和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而带来的利益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出口自从加入WTO以后,10年里大部分时间的年增长都超过30%

文汇报: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包括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的制造中心,是不是也是当时没有预料到的?

徐明棋:的确也是没有预料到的。加入WTO以后,其他国家就没法动用常规手段来限制我们,当然,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存在,但是一旦中国作为WTO成员,其他国家就无法用常规手段比如高关税、配额等来限制了,换句话说,它的限制成本和强度本身都受到了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就不断在世界市场上取得优势,扩大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也有了更长足的发展。本来中国就是希望吸引跨国投资的,WTO又有一些关于投资的规则,外国公司就更加容易进入中国。

入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文汇报:加入WTO以后,对中国不同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是否也存在一些区别?

徐明棋:大部分行业都从入世中获得了好处,也的确有些行业存在被外资品牌所控制的情况。我觉得其中主要是一些服务业,比如会计师服务,由于市场开放,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进来了,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只好挂靠它们,否则无法生存,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垄断了这个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提出了反思。但是我认为,开放带来的总体积极效应要远远大于对于我们某些行业所带来的冲击。对于受到冲击较严重的行业,我们需要在未来通过国内的政策调整,培育和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让它们与跨国企业进行良性竞争,从而逐步改变被国外企业垄断的状况。

文汇报:加入WTO,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徐明棋:应该说,加入WTO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国际视野。曾经有一段时间,“与国际接轨”成为很流行的口号,现在回头来看,这样的话可能有一些片面性,但是从中国实施了那么长时间的计划经济、整个市场经济的基础不那么完善的大背景来看,加入WTO的确给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同时,对于中国企业的观念、运行模式都有极大的推动,比如,中国企业需要更加自觉地按照国际市场的通行规则来行事了。另外,政府在经济管理和市场调控方面也有了很大调整,一些与WTO规则不相适应的法规得以调整,法制化的观念得到增强。可以这样说,加入WTO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基础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也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国通过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获得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并成功地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来源:文汇报2011.12.10 版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