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通胀预期与上海金融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一、本次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是外部经济环境;第二是内部经济结构问题。
从外部经济环境角度来看: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存在中心和外围的问题;而美国是中心国家,中国是外围国家。我们的商品廉价卖给美国,我们的资金再到而美国投资,在这样的联系下,中国受到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被动输入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也同样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入,给我国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投机活动,如房地产等,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实证研究表明,大量流入所引发的累积效应,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重拾对总体物价水平上涨的影响;近期证券投资流入也重拾对总体物价水平上涨的影响。中国的外汇储备高企使得国家风险降低也使得外来投机资金肆无忌惮地进入中国市场,累加了流动性泛滥。
从国内经济结构角度来看:
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拉动力来自于食品价格,而食品价格高企是由于农产品炒作、地域分割严重以及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太高,而利润相对较低,社会闲置资金都纷纷涌入农产品市场进行炒作,2010年开始的大蒜,绿豆等等农作物的价格波动行为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信贷的热钱化也加剧了物价水平的上升。
城市蔬菜价格高昂,而农村的蔬菜卖不出去,这就引起了对于市场结构的思考。将农村的蔬菜运输到城市出售的途径并不健全,交易成本很高。这样地域分割使得物价水平被迫抬高。
此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非常严肃,市场上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产品中,很多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市场上有10枚鸡蛋,只有一枚是绝对绿色安全的,那么这一枚就可以卖到非常高的价格,另外9枚信息不对称,卖者想,你们怎么知道我的鸡蛋是不好的,所以我也要高价,消费者知道可能很多鸡蛋是有问题的,所以消费的数量会下降,另一部分就会拼命的去买质量有保证的鸡蛋,这样价格上升,消费量降低。
二、上海金融服务创新的设想
改变中国的“外围”地位的关键之一是改善中国的金融市场环境,让资金可以在本土的金融市场中进行投资活动,进而减少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吸引资金在中国的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的关键是在本土的金融市场上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投资产品。此外,改善国内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实体经济低迷的现状,关键是改变现有的融资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便宜、更广泛的融资渠道。这两个方面都要求上海作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城市,应抓住机遇,进行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活跃上海的金融市场。解决资金面上“冰火两重天”现象,将“过剩”流动性引向急需资金的企业。
上海金融服务创新可以从金融安全的保证、金融服务的对象、金融产品的种类、金融服务机构的门槛以及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等方面开展。
金融创新要考虑金融安全问题,主要风险最小化问题,加强对风险预期的评估,将工作做在前面,对金融创新的开展是有好处的。这里所谈到的风险涉及到金融交易平台的技术风险,以及金融交易的操作风险。上海金融服务创新是以技术网络为依托,首先是安全,然后是方便。这就意味着科技与金融应该相结合,以提高网络技术的利用水平,保证金融服务的方便与安全。此外,法律制度的创新是保证金融交易操作风险最小化的关键要件。中国金融行业目前对于从业人员的监管仅限于证监会的规章制度,监管能力较弱,只有法律严格规范从业人员以及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对危害金融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才能保证金融活动健康、有序,并正常、良性的开展下去。因此金融服务创新必须考虑金融交易平台的技术创新以及法律制度的创新。
从服务对象上,也应该有所创新,比如以企业对对象,以产业为对象,以上海这个区域为对象等。全国3500万家中小企业,不到2%能享受到金融服务,面对这么巨大的一个金融市场,如何将科技和产业相结合,如何为他们创造新的产品,如何从企业和产业的角度提供服务,如建立产业基金等,可能是今后可能考虑的问题,“四万亿”很多投入到了大企业,因为从银行角度来说,它是追求利润,规避风险的,这就必然导致钱流入了大企业,小企业缺乏政府的支撑和保障。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为实体经济注入资金血液,避免信贷的热钱化,拉动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存在的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低迷的问题。
从金融产品的创新的角度来看,有两个方面的提议可供参考。首先,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有更多的可供投资的产品。其次,上海应抓住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提供更多的人民币汇率避险产品,更好的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服务,抓住未来人民币回流的机遇,完善人民币国际化。
如上海保险交易所的建立,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标的如巨灾债券、保险理财类产品和保单转让等。这些便利有利于上海更好的为中、外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之间的重大再保险项目提供交易平台,并通过再保险业务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保险行业进行投资,活跃了上海的金融市场。诸如此类的金融交易所的建立,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在上海进行投资活动,给资金提供了流动的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中国的“外围”地位。
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弹性也逐渐增加,这就意味着,很多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上海应该抓住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特征,创造如人民币期货,人民币期权等一系列的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此外,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香港的人民币资产规模是很大的,并且还会继续扩大,此外,香港还想在新加坡,在英国寻求离岸市场机制,那么人民币走出去的规模会更大,因此,在未来人民币肯定会回流,在回流过程中,上海应该“未雨绸缪”发展在岸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吸引人民币通过上海的金融市场回流,更好的为人民币回流服务。
从目前上海发展金融服务创新的现有条件来看,开放金融行业,降低金融服务行业的门槛,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为金融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是现阶段可以做,也是非常有益的策略。现在一些大的国有机构的领导者并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更有一些机构由于其本身规模较大,不能很好的为投资者服务,如国有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信贷中相对于了中小银行,就不具有优势。因此,把门槛下降,让个人、民间企业更轻松的进入一些金融行业,如比如小额资本信贷放的更开,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货币经纪公司对民间放开,给金融行业带来竞争与活力,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也应该有所创新,比如提供24小时的交易机制等。以国内黄金交易为例,国内黄金交易主要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开市时间为周一到周五,上下午各一场,周一到周四夜场。但是黄金价格变化主要是在欧美交易时间有突变,不是中国市场,这样的交易时间不能及时的反应市场动向。而天津的贵金属交易,电子牌黄金交易是24小时制的,这就给投资者以便利,更好的抓住赚钱的机遇。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领先的市场,是跟随的市场,因此,交易时间的创新,有利于上海吸引投资者在此进行金融活动。
三、上海金融服务创新面临的问题
上海金融服务创新的问题提了很多年,但是一直都没有太大进展。从金砖四国关于金融衍生品的资料来看,巴西金融衍生品发展最多,最快,其次俄罗斯,但是中国和南非差不多,印度也比中国高,上海的金融衍生品这些年几乎不变。从这种情况的成因来看,主要是有两个方面: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的问题、和金融产品批准机制的问题。
从激励机制问题角度来看,比如说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构设置很齐全,但是不发挥实际功能,在中国的情况下,党委领导一切,中资银行管理者只为领导服务,并不关心金融机构本身的运营效率,导致了目前金融市场不够活跃。这就意味着金融服务创新,首先要做的,是去行政化,如引入经理人市场选择机制,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关注其运营效率,在经理人之间的竞争以及金融机构的竞争中为金融创新带来活力。
从基层调研得到的结果来看,商业银行以及许多城市银行设计的衍生品已经成型,但是全国的批准口径,是从上到下的,也就是说,上层决定开展某些金融产品,然后下层才能进行该产品的运营,这是不合理的。金融产品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为经济体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从下而上的。这个体制应该换,衍生品应该是针对客户的需求而创造产生的,如果继续从上到下的衍生品批准机制的话,没有考虑到第一线衍生品的需求,扼杀了基层对衍生品创造的渴望,并且使得中国的衍生品不能根据市场需求与时俱进。
此外,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的缺乏以及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的相对无效也是上海金融服务创新,吸引投资者进入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一个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健康的,安全的,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而带动市场自身的发展与创新。目前金融市场对于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是不够的,如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普遍,但是没有有效的监管。金融服务创新应该考虑到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问题。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并建议以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为第一要务的市场机制,包括交易机制,法律机制等,才能够让上海金融市场成为更多交易者愿意在其中活动的场所。
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相对无效。如银监会检查有很大水分,表都是可以做的,商业银行出问题一定是违规的,这是因为监管不从中国特点出发,却与国际接轨,其实是查不出什么问题的。因此监管机制的创新需要关注,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相结合进行监管活动,才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结语
在当前的形势下,对流动性泛滥不是靠堵,而是靠疏。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为资金提供更好的疏导途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撑,加强中国本土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对于缓解通货膨胀,巩固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也为上海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货币通胀预期与金融服务创新看起来不甚相关,但是它们是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从微观角度来治理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上海应该抓住当前经济体存在的问题,创造机遇,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以达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