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五对矛盾 全面提升科研能力——与青年科研人员交流
在社科院学习工作了30多年,就亲身体会和其他同事的经历来看,青年科研人员要争取在科研上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五对矛盾。现整理出来,希望给各位年轻同事一些参考。
1.拓展知识与研究实践的矛盾。对于新进社科院的青年同志来说,从学生到研究工作者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变化。一些青年同志往往习惯于看书学习,特别是一些所学专业与进院后从事专业有所区别的同志,往往使用继续读教材的学习方法,以至于长期进不了研究工作的门槛。另一种倾向是有写文章的强烈意识,但因为刚从学校出来,知识结构是教科书上的,抓不住题目,缺乏研究能力。为此,在研究实践中拓展知识、通过拓展知识找到研究之门,是青年科研人员应当遵循的一条原则。超越教科书的学习(即读专著与报刊文章)会使人发现选题,在写论文过程中再去找书看会使人学得更深。对于所从事工作与原学专业有所不同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则首先需要补上系统的专业知识,要注意在研究实践中的学习是非系统的,知识点容易支离破碎。青年同志一旦发表文章,就会很高兴,这是自然的,但发几篇文章并不是越过科研门槛的标志,要防止因此看不到知识点的局限性。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会不断拓展,每个人都有学习新领域系统基础知识的需要。总体上说,拓展知识与研究实践在相当长时期内需要注意平行发展。
2.甘当配角与争当主角的矛盾。由于考核体制的原因,往往科研成果记在主角身上,而配角可能得不到“分”,不利于评职称等。但是,青年同志来院后首先要以诚恳求学的态度当好配角,当配角是学习如何做科研的过程,通过在工作中学习,在当配角中逐步提高科研自立能力。当配角的过程主要是学习发现选题、对新题目提出研究思路和调研方法,在资深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可以避免选题与方法上的误区和弯路。对青年同志来说,在一个时期内和一定比重的工作上,要处理好考核记分与自己是否得到真实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从配角到主角是逐步转型的过程。
3.多用外语与快出成果的矛盾。不少青年同志来院前就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外语基础,但是语言意义上的外语水平与科研的要求还是有距离的,有的同志或是读专业文献有困难,或是不了解专业信息的来源。于是,一些青年同志为了快出成果,更多注重使用中文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很可能外语水平反而下降了,再过若干年,研究工作再也不敢用外语了。从学生到科研工作者,要注意在工作中强化外语应用能力,所有学科都应当研究国外文献。为了提高专业外语能力,青年同志可以先做些翻译工作,发表点译文和译著。要逐步把握几种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关的国际权威刊物,不断跟踪本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和代表性学者。为了争取长远发展,要防止急功近利。
4.文字工作与学术研究的矛盾。严格地讲,二者并不矛盾,但实际上确实有的同志写出了文章却不是什么研究,而有的同志有想法、观点却形成不了好的文字。文字能力是基本功,但“写”只是研究结果的一种文字表达,千万不能用“写”来涵盖工作的全部。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做对别人文字的拼凑剪贴。对应用性课题来说,要从梳理事实出发,以研究分析结束,最终形成文字。对学术性论文来说,要从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始,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产生观点与结论,再形成文字;也要避免无理论依据泛谈自己的看法,自以为是,脱离学术动态和前人成果。总体上讲,要言之有“物”,即根据事实说话;也要言之有“悟”,即真正有看法才写而不是拼凑他人的观点。
5.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矛盾。我院的办院方针是新智库,也就是说,区别于大学,应用研究要更突出一些。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也与每个人的发展空间一致。但是,社科院各所同样有着学科建设的责任,同时在应用研究中也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支撑。近年来,各刊物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基础理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同时兼顾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应用研究能力的提高。靠基础理论提高自己,以应用研究体现价值,既要防止理论教条倾向又要防止纯粹操作倾向。青年同志注重基础理论会在未来长期的研究深度上受益。要用做课题与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两个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全面性。
来源:院报2011年5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