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所召开“院工作会议精神”讨论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3-03浏览次数:519

2011222下午,世界经济研究所就“院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科研人员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一、世经所五年规划的设定问题

张幼文研究员认为,潘书记的讲话是强调工作的落实。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一年,世经所在关注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的同时,应当关注所的五年规划问题。目前,所内科研人员十分忙碌,往往被相关课题的导向牵引。但五年之后,科研人员的长远发展需要规划。所内的研究室也应重视中长期规划。

黄仁伟副院长指出,世经所的长远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五年后,所内是否有知名学术中坚力量,是否能出国内一流的人才、提出全国有影响力的观点,需要长远的战略思考。这就涉及到五年规划的问题,若能提出有操作性的世经所五年规划,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规划,应涉及学科建设步骤、人才梯队建设、国外机构交流、博士生教育质量等具体领域。关注的重点,应置于目前尚未达到的目标。而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而言,应有克服目前困难的勇气,以换取未来的成就。

有科研人员认为,同意潘书记讲话的精神,十二五规划不仅对于国家与市级层面有重大的知道作用。从所一级来看,也应有中长期规划。五年规划与国家的战略步骤相对应是合拍的。所里应按照规划组织工作,并落实到个人,这样也有利于管理。要形成所的核心竞争力,既需要规划,也需要整合资源。

二、学科建设的覆盖面问题

张幼文研究员认为,定规划,应当确定研究所的发展道路、研究特色。对于世经所而言,在五年中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否在于建立学科门类齐全的世界经济研究体系,值得探讨。作为科研人员个人,研究方向的适当延伸,有助于整体性覆盖世界经济学科的各个领域。

有科研人员指出,世经所的科研与学科建设具有连续性,但目前学科点的建设上仍有空白。如新兴经济体研究、中美关系等新问题,尚缺乏科研人员长期关注。从学科的覆盖面上,从研究室角度上看,三级学科的涵盖范围并完全覆盖。从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上,应当着力在填补空白上下功夫。应提出三级学科需要覆盖的主要方向,使青年人员得以有的放矢的拓展研究方向。

有研究人员认为,根据观察,政府与社会对世经所的需求更多是世界经济问题。因此,所里的规划应有几条主线,科研人员根据主线形成自身的对应,构成经纬相交的网状结构,确定自身定位。

在专题研究与国别研究的关系上,张幼文研究员认为,目前世经所大部分科研人员主要从事专题研究,若每个科研人员首先在专题研究领域的国别问题方面有所把握,就能形成术业有专攻,同时国别有覆盖的有机结合。

三、提高科研成果影响力问题

有研究人员指出,世经所科研方面的成果丰硕,但在社会上有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同时,目前基础性研究较多,但在成果的可见度方面有所欠缺。一些重大的长线项目,如何成为有冲击力的成果,需要仔细研究。例如,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作为世经所长期系列项目,已经在学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但在时效性、媒体能见度方面似应有新的突破。

有研究人员认为,从科研上看,若没有标杆产品,较难形成影响力。世经所科研文章发表较多,但社会影响力仍然有限。可吸取中国社科院的经验,出版系列丛书,若坚持出版数年,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影响力。形成核心科研成果,较分散发表核心论文对于提高科研影响力更为有利。同时,对于好的学术产品,若宣传不够也难达到效果。因此,应充分利用媒体与各种论坛的宣传,形成宣传与循环演讲的互动,营造学术宣传的氛围。

四、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之间的关系

世经所科研人员普遍认为,二者之间的结合与平衡非常重要。在课题方面,从学术理论上看,纵向课题有重要作用,而从智库建设方面,横向课题必不可少。若能将理论上的成果,用于实践的指导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科研人员认为,世经所的世界经济领域属于应用经济学领域,因此应当更多地渗透到实务中去。青年学者应当发挥能动性,率先渗透到探讨实务的重要学术论坛中去。研究者的成果如果不对社会实务有影响,就难以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学者。

五、世界经济研究的理论发展方向

有学者认为,在制定五年规划的背景下,作为理论研究机构,在理论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相关的理论创新在十二五期间打好基础,在未来中长期就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理论突破。目前,在强调创新的情况下,对于世界经济的重大变化以及中国的对外开放问题,不能依赖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应着力从中归纳总结出新的规律和理论。

在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世经所的发展是否也到了模式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从以往来看,世经所最大的优势,是研究对外开放战略问题。当时关注对外开放战略问题,是建立在中国进入世界的背景下。现在中国已融入世界,更多关注全球治理等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世经所的研究重点是否应该回归世界经济,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路径。

当然,研究纯国际问题也可能带来相关的风险,在决策咨询、横向课题方面将可能受到影响。对上述相关资源的不利影响,也应仔细权衡。

六、社科院科研国际化问题

黄仁伟副院长指出,社科院的国际化建设可分为5个部分:(1)思维的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化;2)同领域的国际研究机构的联系;3)科研人员能够到国际交流的比例;(4),吸引国际学者来院合作研究;(5)在国际刊物发表成果。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研究视野的国际化,是否能够熟悉掌握本学科在国际研究的最新观点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熟悉联系国际前沿机构、研究学者等问题便纲举目张。

世经所的国际研究现在面临是否重新回到研究世界为主的重要关键阶段。关键在于研究中要特别关注美国、欧洲等行为体的中国元素。对于一个地区的研究,将中国元素放入,与抽离二者之间的联系,其研究境界完全不同。

有学者认为,国外学界对于中国学者在国外场合探讨问题的期待重点,与中国学者自己的关注点往往有所不同。国外学界更为关注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如果以这个角度撰写外文论文,容易得到发表,也容易提高国际影响力。

七、个人发展与集体研究的关系问题

有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工作中有时过于强调合力,强调集体课题的牵引作用,使个人能力发挥受到影响。若个人研究没有特色,整体力量也无法达到最大化。从规划而言,形成文字性的规划,只是一个方面。如何在思路的规划方面,贯彻到每个人的研究中,成为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潘书记讲话中提出的有机组合观点,非常重要,科研机构并非科研人员个体机械性的组合。集体内在机理的设定很重要。只有形成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的内在有机机制,才能使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形成统一。目前,青年科研人员通过参与课题项目融入院科研环境,但项目导向容易入门,却难以塑造青年科研人员独挡一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