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格局变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与对策”研讨会发言(六)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2-02浏览次数:1669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大的范畴,我仅谈一下其中的国际货币格局在金融危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涵义。对于国际货币格局和人民币国际化我主要有以下两个判断:

判断一:短期内国际货币格局不会呈现颠覆性变化

尽管以法国萨科奇、英国布朗为代表的欧洲在G20峰会前多次发出了“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呼吁以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欧元之父蒙代尔提出了基于美元、欧元、日元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货币单位更为极端构想,但是,我们看到,G20峰会并没有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出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换句话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是一个G20峰会就能解决掉的问题。因此,无论现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优是劣,短期内全球仍旧无法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即不会出现史上美元体系替代英镑体系的颠覆性变化。这是因为,即使被自身的经济和金融问题所困扰,同时也受到欧元的强势挑战,可是,美元在全球的储备货币地位,贸易结算货币地位和石油等商品计价地位根基依旧牢固。

判断二:人民币国际化难以从金融危机中获益

近期国内多数学者倾向于目前是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难得机会。实际上,在人民币没有国际化前提下,我们从当前的格局中获益相对较低,即使国际货币体系短期出现了裂变,现有的国际化货币却可能是最大的赢家,诸如欧元,这也是欧元区积极呼吁改革的真实动机。那么人民币国际化是否会在格局变化下有所提速呢?货币国际化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无论美元取代英镑的霸主地位,抑或是欧元的诞生,历史上的货币国际化过程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因此,期望人民币国际化速成是不现实的。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主要受制于以下三个不利因素:一个是如何向全球输出更多的人民币?尽管我们人民币已经在周边国家普遍在流通,但是,作为一个贸易顺差国家,我国显然不具备大规模向全球输出人民币的基础;另一个原因是人民币缺乏有效的回流渠道。这不利于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及相关资产,必然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第三个因素是资本项目可兑换尚未实现。尽管对此也存在争议,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川英治提出疑问: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没有实现之前,人民币如何能够实现国际化。张宇燕认为:按照一般理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前提条件,但是现实中可能会有例外。在没有完成人民币的基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并非没有可能。  毋庸置疑,没有完成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肯定会延缓国际化的步伐。当然,缺乏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诸如利率市场化等)、经济规模尚不够大也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

基于对短期国际货币格局和人民币国际化判断,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长期内国际货币会呈现何种格局?人民币是否会成为国际货币的成员,以及以何种形成出现,是以单独货币(美元的形式)抑或是以亚元的形式(欧洲模式)出现?如果人民币国际化采用美国模式,那么应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采用市场化方式抑或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如果政府在亚洲加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是否会招致日本和印度等国的阻碍?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月报》

IFCRC-EMR200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