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参与全球化发展道路已经历时三十载,并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国、第三大贸易国、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第一大国,是新兴国家中最令世界瞩目的一员。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无法离开开放,中国已经形成高度外向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这种开放发展模式能否持续?尤其是面对当前愈演愈烈的美国金融危机风暴和国内宏观调控的巨大压力,中国未来的开放道路方向何在?2008年10月21日,在由上海世界经济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以及《世界经济研究》杂志联合举办的“对外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理论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国内世界经济研究领域40余位学者,从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与国际直接投资、对外开放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三个层次进行了全面解读和热烈讨论。
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相对于贸易和直接投资是步伐最缓慢的,也正因此才能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得以免受影响,随着世界金融衍生品生产的不断发展,虚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正蔓延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又引发学者对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中国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运用的深思。与会学者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超出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重大的危机,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刚刚开始,并将使得外汇储备及企业对美资产投资缩水;导致美国经济体需求减少影响中国出口;以及对资金层面、心理连锁影响、美元汇率下跌等产生多方面影响,尤其会对以美国金融体系为参照系的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处于中国金融改革前沿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产生深远影响。学者们也强调目前中国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暂时较小,仅仅因为中国金融体系还处于较低层次,中国金融的开放和改革仍旧任重而道远,但加强金融监管是防范风险的一道有利屏障。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研究员从30年对外开放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需要考虑的综合战略调整角度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世界经济在过去30年中至少发生了以下10个方面变化:经济全球化从功能性走向自主化;开放战略的普遍化对中国现行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挑战;跨国投资大发展,产业国际化挑战民族产业;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当中出现发展竞争;信息化与国际科技竞争;资源环境的因素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大的国际金融风险;持续上升的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继续扩大的发展差距;中国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引起了政治反弹。张幼文研究员强调由于30年世界发展环境自身的变化,以及中国发展所引起的世界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的对外开放不再能够简单的延续以往的政策和策略。
另一主旨演讲来自复旦大学著名经济学
中国的开放道路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不断的开放政策使得外资、外贸获得发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推动中国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并产生巨额外汇储备资产,为中国金融改革奠定资金基础。但同时30年开放之后,在一个全球经济巨变的时代,中国开放道路的两面性也越加体现,如何保持经济的科学发展?如何实现民生的和谐安定?如何在世界经济波澜中应对自如?这是中国政府当前着重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理论工作者肩头的重任。正如张幼文研究员在致词中打的比喻,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已处于“而立之年”,用经济发展成就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之“立”,今后的中国更需要理顺发展战略思路,稳进推动改革开放,保持与世界各国的共赢,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以期“不惑而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