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12月20日载:金融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1-10浏览次数:1335

世经所日前召开的“金融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讨会,第一财经日报对其进行了报道,后又被新浪网等多家网站转载。2007年12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如下:

 

编者按

近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围绕“金融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举行了一次研讨会。会上就金融开放与风险管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外汇市场建设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以下是嘉宾发言内容摘要。

 

从国家战略出发规划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张幼文(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是一个国际机构的集聚和市场参与主体的国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融资业务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结构水平的现代化的过程。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功能上要为整个中国经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同时,上海还要为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在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上作出贡献。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中,地方的功能是服务,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创新。

上海是平台,国家是战略。战略通过平台操作,平台建设根据战略需要。上海在落实国家战略上有金融中心发展的规划,但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取决于国家整体战略尤其是金融开放战略,不同于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发展。

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国家金融开放度提升的表现,是金融中心发展的结果和经济整体国际化程度提高的结果。对上海来说,主要是紧紧抓住国家发展的进程,创造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各方面的条件在上海金融中心国际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国际化视野中配置金融资源

徐明棋(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上海是国内金融中心,还不是面向亚太地区和全球的金融中心,上海金融市场在很多方面缺乏“国际化”的基础。

决定一个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最关键的指标是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集聚程度以及融资主体的国际化程度,这实际上就是金融市场的中介者和资金的需求者国际化的程度。从伦敦和纽约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进程角度考察,就是在美国和英国国内资本不断向外“输出”,国外的融资需求不断集中到伦敦和纽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上海要成为服务于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就不能只积聚金融资源而不配置金融资源。

如果我们仍然继续将本国的资本市场封闭,虽然可以避免一定程度的外部直接冲击,但是本国市场在与外部世界的竞争中必然处于守势和劣势。而且,随着周边地区一些新的金融中心的崛起,比如韩国首尔、马来西亚吉隆坡、澳大利亚悉尼、卡塔尔多哈等都在加快开放,参与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竞争,我们就会失去很多机遇。

 

当前金融中心建设的挑战

干杏娣(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

关于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中心建设,目前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当前存在金融泡沫隐患。社会各方之共识认为,目前经济、金融已有泡沫隐患,但焦点问题是有多大,如何应对?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错失良机。(2)竞争风险。亚洲金融中心竞争当前乃群雄争鹿。世界级金融中心纽约、伦敦的地位未来10-15年内不会动摇。近年纽约外汇市场交易下降,伦敦外汇交易上升;东京希冀东山再起,中东迪拜利用各种优惠条件(如零所得税、零营业税、零外汇管制等),利用东、西方金融之真空,意图发展成国际性金融中心,并为各国各界所看好。另外,莫斯科、悉尼、印度孟买、首尔等都在大力推动其金融中心建设。

 

加强金融制度、准则建设

潘英丽(交通大学金融学教授)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能离开发达的金融业基础,否则空谈只能是空中楼阁,从欠发达到发达这是必然的过程。这要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从制度建设上补课,从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中在观念上、制度上和干部队伍建设上都没有跟上形势发展,从而导致本地金融机构在活力上、能力上落后于其他地区金融机构发展。特别是在干部制度建设上,经理人市场不发达完全制约了金融机构人才的引进。

关于金融产品定价权的争夺,我认为现在重要的不是话语权的争夺,重要的是如何保护改革开放前30年实体经济成果。因此,我主张目前不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步伐,而应该加强国际金融准则建设。

 

防范金融风险是个严峻课题

孙立行(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

金融开放就必然会存在金融风险。如何在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切实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将变得至关重要。

特别是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范围迅速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风险特征。

今年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蝴蝶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由资产泡沫的破灭而引发的金融机构资金链的断裂及其金融衍生产品造成的全球连锁效应,使全球“流动性过剩”突然走向“流动性危机”或“流动性黑洞”。它对新时期下我国的对外开放及金融创新战略提出了如何管理现代金融风险,防范中国版“次级债危机”发生的严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