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11月12日载:打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世经所“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11-30浏览次数:770

在即将迎来对外开放30周年之际,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协办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日前召开。

  坚持对外开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幼文研究员强调,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他提出,我国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党和政府能团结和带领全社会集中力量办大事,近30年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成果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体制优势。但是,靠单一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引导一个国家打破封闭,却不太可能指引一个国家真正强盛起来。当前,要深化外资使用的机制体制,积极建立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和科教兴国所带来的新优势,取代原来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从而切实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与会者认为,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外资的积极效应是有目共睹的。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当前,关键是要将吸引进来的外资进一步转化为发展和创新的动力,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外资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增强,以实现知识在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流动,扩大自主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有效使用外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如何引进和使用好外来投资,是与会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专家指出,在宏观层面上,经济发展水平、贸易自由化水平和金融开放水平,是决定外资经济增长效应的三个重要因素。有效的制度建设,将有利于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而具体到各经济区域和板块,使用好外资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积极发展配套产业,使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链条进一步延伸,促进中国经济协调发展。

  与会者强调,中国应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使外资并购更加规范化。事实上,随着《反垄断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实施,强势外资可能对民族产业和资本的冲击,将有望得到改善。内外资在政策上将趋于平等化。此外,还需要建立稳定、透明和高效的监管和协调机构,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究竟要不要让外资来源分散化,是与会者讨论的另一个焦点。有观点表示,应该鼓励分散化,因为这样能够分散风险。但也有人指出,对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来说,问题不是如何优化挑选外资的来源,而是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积极走出去直接利用国外资源

  有专家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量逐渐加大。为此,可积极尝试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来利用国外资源。近期,可以借鉴日本模式,扩大海外采购的范围和程度;从中长期来看,则应借鉴美国模式,在参与国际商业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逐步朝着价格制订者的方向努力。

  有学者建议,相关企业应加快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步伐,通过直接投资、参股收购等方式获得国外资源企业或者采矿权。尽管这样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矿产资源的持续供应,也有利于有效规避价格风险。与此同时,政府对国内企业通过走出去方式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应给予资金上的必要支持和政策上的适当引导。这既是出于稳定国际市场矿产资源定价的考虑,也能够防止国内企业在投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上的一哄而上,避免带来浪费和恐慌现象。 (解放日报11月12日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