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有利于确保国家金融安全,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有利于维护和巩固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又创历史新高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11月6日对外宣布: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这是继2006年2月,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后,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虽然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的总额尚未宣布,但是根据此前每个月大概递增160多亿美元的保守估计,2006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会超过10300亿美元。
包括摩根士丹利公司等在内的国外著名经济研究机构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在2010年突破二万亿美元,甚至可能达到二万五千亿美元以上。以提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理论而著称的美国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最近预言,到2035年或者最迟在2042年,中国极有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并且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的一个象征。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汇储备总额终于在1996年首次突破了一千亿美元关口。中国在这样短的时期内,从一个外汇极度匮乏的国家,跃升为世界头号外汇储备大国,确实令世界为之瞩目。
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经济还面临重重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均吸引的外来投资和人均占有的外汇储备而言,中国在世界上排名都是很靠后的。虽然我们现在被称为贸易大国,但我们还远远不是贸易强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有了充裕的外汇储备,才能够使世界各地的外来投资者放心,才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外资继续投向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2、有利于确保国家金融安全,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根据加入WTO时所做的承诺,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这既是我国金融服务业融入全球经济的一个机遇,同时也由于种种历史问题的积累,我国金融业在面临挑战时同样也潜藏着相当的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充分表明我国有了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加上我国的外汇储备正在逐步多元化,其中包括我国大量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等,这些都为我们防范种种不可预测的风险,重建金融系统和预防经济危机等等,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屏障。
3、有利于维护和巩固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外汇储备既是一个国家财富的积累,又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的体现。从早期的边境贸易流通人民币开始,到后来的区域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直到今天人民币在港澳台和世界上不少地区实际上的“自由流通”,无不是以我国有充裕的外汇储备为前提条件的。
澄清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一些认识误区
1、不能仅从一般经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衡量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复杂的国际环境,因此需要多少外汇储备显然就不能从一般的经济学意义上加以考虑。一个国家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究竟应该是多少,本来就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定标准。近些年,有专家得出结论,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需要。然而这仅仅具有经济学理论统计标准上的意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说明,尽管东亚很多国家当时的外汇储备实际上都已经超出了按照专业方法计算出来的标准,但这些国家在金融风暴中还是未能幸免。
2、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负债资产”而并非是“多出来的财富”。中国的外汇储备不仅仅是来自于出口贸易的顺差,它实际上是出口贸易所得、海外投资收益、外国直接投资等等,通过中央银行结汇,向企业、银行和个人兑换所得。既然如此,那么它也就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讲,增加的外汇储备其实是中央银行本币供给的一部分,也就是央行增加的货币发行。其次,外汇储备是用政策手段取自民间,它也就是央行“欠民间的债务”,而不是“多出来的财富”。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意味着人民币的流动性在增加,其实也就是中央银行的“债务”在增加。
3、管理高额外汇储备所花费的成本,是维护转型期国家经济稳定不得不付出的成本。诚然,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上讲,每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外汇储备,对内而言,确实有可能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引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风险,也有可能降低我国金融资产的收益水平;对外而言,会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等。然而,在我们仔细地分析后,就会看到之所以可能产生这些问题,有的是来自外部不公正的压力;有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引起的;有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单方面能够改变的。
中美经贸关系中“不平衡”与“平衡”并存
由于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自然就会引出中外贸易特别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边界”的开放,众多西方企业纷纷把工厂迁往中国,促成了中国加工贸易的高速增长。以往亚洲的大量出口纷纷转移到了中国。美国是这种变化的巨大受益者。但他们不仅不肯承认,相反还大肆宣传所谓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并且使之成为美国对华关系上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1、“不平衡论”掩盖了外资企业生产以及出口转移的客观趋势。所谓美中贸易不平衡的说法,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了很大的重组;由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基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和服务转移到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原先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地企业带来的顺差都集中到了中国。中国外经贸部的有关专家指出,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和净出口,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出现顺差。所谓中美经贸关系的“不平衡”其实是大体“平衡”的。
2、“不平衡论”回避了加工贸易是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重要来源。仔细分析我国的贸易结构就可以发现,虽然在一般贸易中也有一定的顺差,但是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都销往国外,由此在中国境内加工产生的增值部分自然就形成了顺差。可以预见,随着国外中低端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我国未来加工贸易的顺差规模仍将会继续扩大。
3、“不平衡论”掩盖了外资企业在华大量赢利的实绩。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中,三分之二以上实现了盈利。从1990年到2005年,外国投资者从中国汇出了2700亿美元左右的利润,这不包括还有相当部分的利润被用于再投资。与此相反的是,中国所获得的贸易顺差数字与中国所获得的实际利益并不相称,有时甚至是相背的。
4、美国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华出口的大赢家。据美国商务部自己的统计,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大幅度降低对美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是对其他国家出口增长的五倍。中国已经从美国原先的第九大出口市场,上升为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5、人民币币值不是引起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在美国政府、议会中的一些人士眼中,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替罪羊:它证明了中国对外汇市场的官方干预,人为地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低水平,使得美国难以扩大出口并由此出现贸易逆差。但美国也有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政府应当为此调整其多年的赤字财政和不合理的对华贸易政策。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施蒂格利茨反复强调:盲目升值破坏人民币的稳定,是不明智的冒险做法。还有不少海内外的金融专家也认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日本长达十五年之久的经济衰退和财政灾难,与美国不断地压日元升值,导致日本汇率管理失败有极大的关系。
在稳定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地调整外贸政策和外汇管制
1、应当逐步实现外贸出口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除了让人民币根据市场浮动适当升值以外,我们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下调出口退税率,以控制部分行业出口额不合理增长的情况。虽然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已经出台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政策,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正常的力度依然偏小,有进一步下调的必要。
2、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在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核准上,更加重视外来技术的溢出效应,推动国内出口企业及其产品的转型升级。
3、要加快我国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的步伐,使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能够真正反映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出口的表面上是商品,其实是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综合。通过加快要素价格改革,使得各生产要素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资源的开采成本、使用成本、环保成本等等,以避免廉价资源的无序出口,从而起到提高出口效益和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
4、适度放宽现有的外汇结算办法,鼓励藏汇于民、藏汇于企业。适度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各方把经常账户盈余的资金,投入到具有实际生产功能的资产上,而不仅仅是进入外汇储备;利用外汇储备充足的有利时机,逐步开放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一步创造条件。努力恢复我国国际收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收支平衡,这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育、对于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外汇储备又创历史新高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11月6日对外宣布: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这是继2006年2月,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后,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虽然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的总额尚未宣布,但是根据此前每个月大概递增160多亿美元的保守估计,2006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会超过10300亿美元。
包括摩根士丹利公司等在内的国外著名经济研究机构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在2010年突破二万亿美元,甚至可能达到二万五千亿美元以上。以提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理论而著称的美国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最近预言,到2035年或者最迟在2042年,中国极有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并且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的一个象征。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汇储备总额终于在1996年首次突破了一千亿美元关口。中国在这样短的时期内,从一个外汇极度匮乏的国家,跃升为世界头号外汇储备大国,确实令世界为之瞩目。
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经济还面临重重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均吸引的外来投资和人均占有的外汇储备而言,中国在世界上排名都是很靠后的。虽然我们现在被称为贸易大国,但我们还远远不是贸易强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有了充裕的外汇储备,才能够使世界各地的外来投资者放心,才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外资继续投向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2、有利于确保国家金融安全,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根据加入WTO时所做的承诺,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这既是我国金融服务业融入全球经济的一个机遇,同时也由于种种历史问题的积累,我国金融业在面临挑战时同样也潜藏着相当的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充分表明我国有了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加上我国的外汇储备正在逐步多元化,其中包括我国大量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等,这些都为我们防范种种不可预测的风险,重建金融系统和预防经济危机等等,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屏障。
3、有利于维护和巩固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外汇储备既是一个国家财富的积累,又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的体现。从早期的边境贸易流通人民币开始,到后来的区域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直到今天人民币在港澳台和世界上不少地区实际上的“自由流通”,无不是以我国有充裕的外汇储备为前提条件的。
澄清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一些认识误区
1、不能仅从一般经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衡量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复杂的国际环境,因此需要多少外汇储备显然就不能从一般的经济学意义上加以考虑。一个国家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究竟应该是多少,本来就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定标准。近些年,有专家得出结论,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需要。然而这仅仅具有经济学理论统计标准上的意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说明,尽管东亚很多国家当时的外汇储备实际上都已经超出了按照专业方法计算出来的标准,但这些国家在金融风暴中还是未能幸免。
2、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负债资产”而并非是“多出来的财富”。中国的外汇储备不仅仅是来自于出口贸易的顺差,它实际上是出口贸易所得、海外投资收益、外国直接投资等等,通过中央银行结汇,向企业、银行和个人兑换所得。既然如此,那么它也就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讲,增加的外汇储备其实是中央银行本币供给的一部分,也就是央行增加的货币发行。其次,外汇储备是用政策手段取自民间,它也就是央行“欠民间的债务”,而不是“多出来的财富”。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意味着人民币的流动性在增加,其实也就是中央银行的“债务”在增加。
3、管理高额外汇储备所花费的成本,是维护转型期国家经济稳定不得不付出的成本。诚然,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上讲,每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外汇储备,对内而言,确实有可能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引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风险,也有可能降低我国金融资产的收益水平;对外而言,会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等。然而,在我们仔细地分析后,就会看到之所以可能产生这些问题,有的是来自外部不公正的压力;有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引起的;有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单方面能够改变的。
中美经贸关系中“不平衡”与“平衡”并存
由于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自然就会引出中外贸易特别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边界”的开放,众多西方企业纷纷把工厂迁往中国,促成了中国加工贸易的高速增长。以往亚洲的大量出口纷纷转移到了中国。美国是这种变化的巨大受益者。但他们不仅不肯承认,相反还大肆宣传所谓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并且使之成为美国对华关系上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1、“不平衡论”掩盖了外资企业生产以及出口转移的客观趋势。所谓美中贸易不平衡的说法,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了很大的重组;由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基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和服务转移到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原先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地企业带来的顺差都集中到了中国。中国外经贸部的有关专家指出,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和净出口,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出现顺差。所谓中美经贸关系的“不平衡”其实是大体“平衡”的。
2、“不平衡论”回避了加工贸易是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重要来源。仔细分析我国的贸易结构就可以发现,虽然在一般贸易中也有一定的顺差,但是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都销往国外,由此在中国境内加工产生的增值部分自然就形成了顺差。可以预见,随着国外中低端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我国未来加工贸易的顺差规模仍将会继续扩大。
3、“不平衡论”掩盖了外资企业在华大量赢利的实绩。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中,三分之二以上实现了盈利。从1990年到2005年,外国投资者从中国汇出了2700亿美元左右的利润,这不包括还有相当部分的利润被用于再投资。与此相反的是,中国所获得的贸易顺差数字与中国所获得的实际利益并不相称,有时甚至是相背的。
4、美国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华出口的大赢家。据美国商务部自己的统计,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大幅度降低对美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是对其他国家出口增长的五倍。中国已经从美国原先的第九大出口市场,上升为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5、人民币币值不是引起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在美国政府、议会中的一些人士眼中,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替罪羊:它证明了中国对外汇市场的官方干预,人为地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低水平,使得美国难以扩大出口并由此出现贸易逆差。但美国也有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政府应当为此调整其多年的赤字财政和不合理的对华贸易政策。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施蒂格利茨反复强调:盲目升值破坏人民币的稳定,是不明智的冒险做法。还有不少海内外的金融专家也认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日本长达十五年之久的经济衰退和财政灾难,与美国不断地压日元升值,导致日本汇率管理失败有极大的关系。
在稳定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地调整外贸政策和外汇管制
1、应当逐步实现外贸出口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除了让人民币根据市场浮动适当升值以外,我们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下调出口退税率,以控制部分行业出口额不合理增长的情况。虽然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已经出台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政策,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正常的力度依然偏小,有进一步下调的必要。
2、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在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核准上,更加重视外来技术的溢出效应,推动国内出口企业及其产品的转型升级。
3、要加快我国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的步伐,使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能够真正反映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出口的表面上是商品,其实是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综合。通过加快要素价格改革,使得各生产要素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资源的开采成本、使用成本、环保成本等等,以避免廉价资源的无序出口,从而起到提高出口效益和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
4、适度放宽现有的外汇结算办法,鼓励藏汇于民、藏汇于企业。适度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各方把经常账户盈余的资金,投入到具有实际生产功能的资产上,而不仅仅是进入外汇储备;利用外汇储备充足的有利时机,逐步开放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一步创造条件。努力恢复我国国际收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收支平衡,这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育、对于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