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和平发展(论著简评)——《二〇〇六中国国际地位报告》读后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1-07浏览次数:1416

  张幼文、黄仁伟等学者的新著《2006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从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和平发展的互动关系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给世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体现了发展的世界意义;当代国际体系正在转型,中国将利用这个机会拓宽中国的有效战略时空;当前中国的战略主要是融入和完善国际经济体系,并参与推进国际体系转型;中国作为有影响的地区大国,正在承担与自己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

  这个报告用大量篇幅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认为中国快速发展给世界提供了市场和增长动力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建设。中国对外开放不仅使中国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外资分享了中国不断壮大的市场和巨额的利润。中国是遵守国际规则的典范,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与建设者。

  报告中展示了大国关系的全新面貌。在中美关系方面,报告指出中国与美国经济是相互依存关系,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必也不会挑战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在中欧关系方面,报告认为欧盟对华战略的调整与中国的积极回应,有力推动了双方的政治对话和经贸合作。中欧峰会立足于双边共同的实际利益,稳步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中日关系上,报告认为,由于日本在历史问题、靖国神社、领土和海洋权等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和行为,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政冷经热的结构性矛盾。报告认为中国以共同利益新安全观等国际关系新观念认识并参与国际体系转型,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有利于推进中日关系的改善和东亚地区合作机制建设。除了大国关系外,报告也客观分析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指出中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改革上强调的解决发展问题与大国责任,获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评价。另外,报告认为中国应该加强与新兴大国广泛合作,共同促进国际体系的转型,并推动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和平崛起。

  报告认为,根据中国的现实条件,中国未来15年左右参与国际体系建设主要是致力于经济领域。而要提高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核心问题是提升中国的要素集聚能力

  在对经济和政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报告认为,大而不强、结构失衡、影响不足仍然是中国综合国家力量的基本特征。因此将中国定位为在亚洲地区事务中开始发挥作用的发展中大国,同时批驳了一些不切实际地拔高中国实力的论点。

报告认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上述变化过程,都可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摩擦和危机,这就需要中国与主要经济体之间建立高层次的政策协调机制、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等,这本身就是新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而且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指出,中国内部制度建设与国际体系转型是互动的,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取得成功的前提。  

 

《人民日报》 ( 2006-11-0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