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沙龙】上观新闻|上海对外开放的新机遇在哪里?这场学术沙龙进行了解读

发布者:杨慧倩发布时间:2024-11-18浏览次数:10

进博会开展在即,10月29日,一场围绕上海经济开放合作话题的中外媒体学术沙龙在上海社科院召开,多位专家学者就国际航运、绿色转型、数据跨境流通等上海对开放的重点领域展开了讨论。

通过进博会等平台的连接,上海正在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间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正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李健所说,进博会作为一个集聚性的平台,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帮助上海推进各项重大改革开放的试点工作。

上海进出口结构正在调整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海就着手打造国际航运中心。2020年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上海首次位列全球航运中心第三位,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

此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了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新阶段,目前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4年全球第一’大家可能听得很多,但另一项衡量航运事业发达程度的指标是‘全球港口连通度’。对这项指标,上海也连续13年全球第一。”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婕姝介绍,这意味着与上海开通航线的国家最多,从上海进出口的商品来源最为多样。

以进博会为抓手,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应该怎么做?张婕姝认为,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点应该高度关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提高对航空运输业的重视是因为上海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张婕姝观察到,近年来,上海航空口岸的进出口货量虽然远低于航运口岸货量,但空运的货值已经越来越接近于航运,这说明有越来越多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的货物正在通过上海港交易。

产业结构调整也会给航运中心建设带来相应变化。“从港口的吞吐量来看,继续追求量的增长恐怕难以持续很长时间了。”张婕姝认为,由于整体货量的增势将趋于平缓,货品附加值在提高,未来行业物流服务行业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为何当前国际航运巨头如马士基、地中海都在从传统的海运承运人,向全程物流运输商的方向发展。

金融助力产业绿色转型

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即是绿色化。2024年1月1日起,《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正式生效,将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等六大行业纳入首批支持行业,对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转型金融”是上海创新性提出的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的金融工具。复旦大学教授、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说:“可以看到,这些产业既是上海的重要产业,也是传统的高碳排放产业,通过金融支持可以引领这些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地发展。”

李志青做了一个研究,跟踪了长三角41个城市近年来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在所有的城市中,上海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竞争力一直名列前茅。

据他介绍,目前全国范围之内,有关绿色金融的地方立法有三部,分别在深圳、湖州和上海。2022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这部地方性法规就是为了呼应落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六大目标之一——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上海为什么要建设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国家希望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去推动国内乃至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李志青说。这也是为何不少绿色金融的创新尝试,如碳市场、气候投融资都落在了上海的原因之一。

数据跨境流通先行先试 

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正在数据跨境流通领域先行先试。今年1月,临港新片区颁布《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率先探索合法安全便利机制,推动企业一般数据自由跨境流动。

对数据跨境流通的重要性,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彭羽举了个例子,数据跨境流通其实非常普遍,用手机上携程软件订一间海外的酒店也会形成数据跨境流通,但个人信息体量较小,如果是经济信息或者安全信息要大量跨境流通,就会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

彭羽介绍,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正在对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数据跨境流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但现实的困境是,各国和各区域的数据流通标准不一,每个国家对于跨境数据流动必要性认识不同,监管程度也不同,数据跨境流通难度大。

上海目前正在探索以场景化为载体,试点数据跨境流通。例如当前临港就是在智能网联汽车、公募基金和生物医药3个首批领域的11个场景下进行一般数据的跨境流通尝试。彭羽表示,这些场景都隶属于上海市的重要产业和前沿产业,数据跨境流通需求大,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批次场景逐渐开放。

 

来源:上观新闻,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