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邮轮经济具备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溢出范围广等特点。新形势下,上海应抓住全球邮轮经济重启窗口期,推进邮轮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壮大,推动邮轮经济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提升邮轮经济的贡献度、影响力,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亮点、新优势、新引擎。
发展趋势
一是全球邮轮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国际邮轮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邮轮客运量317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7%;预计到2027年,全球邮轮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3950万人次。中国邮轮市场同样表现不俗,2024年上半年邮轮旅客运输量约为50万人次,且第二季度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60%,邮轮市场回升势头不减。
研究显示,邮轮需求同人均收入关系较大。一般认为,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邮轮市场开始起步;人均GDP达到1万至4万美元时,邮轮市场将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人均GDP为8.94万元(约1.26万美元),进入邮轮市场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邮轮市场渗透率极低,增长潜力巨大。
二是全球邮轮运力稳步小幅增长。
2024年至2028年,全球邮轮运力预计将从67.7万个标准床位增至74.5万个标准床位。得益于国际邮轮复航、外资邮轮回归以及本土邮轮企业崛起,中国邮轮运力增长更为强劲。特别是随着“爱达·魔都号”投入使用,本土邮轮企业在高端邮轮市场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展望未来,中国邮轮市场有望形成本土邮轮企业与外资邮轮企业旗鼓相当的发展格局。
三是邮轮产业对经济贡献度日益扩大。
从邮轮产业链的上端看,中国大型邮轮建造能力可以带动本土邮轮供应链体系发展,吸引国外邮轮产业链来华投资,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从邮轮产业链的中下端看,伴随中国邮轮客运量提高和到访中国的国际邮轮增加,游客、船员的消费以及邮轮公司总部运营、船舶采购和维修等支出,将进一步刺激旅游、休闲、餐饮、酒店等产业链发展。
发展逻辑
一是城市功能逻辑: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互促发展。
邮轮经济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要素资源的互补效应。一方面,邮轮经济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流,带来更多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国际消费中心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首店经济”“打卡经济”“地标经济”“夜间经济”以及便利的大型休闲娱乐中心、免税购物中心等,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差异化的酒店、餐饮、购物等消费体验,进而形成邮轮产业快速增长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提升互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空间拓展逻辑:与上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邮轮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通过与港口城市文旅要素资源的对接,拓展游客的陆上体验空间。上海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文化遗产属性的文旅资源,如以水乡古镇为核心的江南文化旅游集群、以“建筑可阅读”为标志的海派文化旅游集群、以“党的诞生地”为地标的红色文化旅游集群,也有国际时尚文化旅游集群等具有创新属性的文旅资源。借助多种类型的特色文旅资源,可以让境外游客感受中国、境内游客体验上海。
三是区域联动逻辑:与长三角协同合作发展。
在产业端,一艘邮轮约含2500万个零部件,涉及众多零部件配套企业。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有必要依托上海在邮轮制造产业链上端的核心企业,带动区域邮轮产业链共同发展、不断升级。
在港口端,长三角沿海、沿江有众多岸线港口资源可以开展合作。上海邮轮港占全国客运资源的半壁江山,应通过具有影响力的要素集聚与区域协同发展,增强上海邮轮航运服务业的辐射影响力,推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发展。
发展措施
一是“双港”错位竞争、合作发展,共同做大上海邮轮港。
目前,上海国际客运中心主打“精品邮轮、内河游轮、休闲游艇”联动发展的邮轮港,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以建设邮轮、游船、游艇为主题的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和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在码头功能、港城融合、发展空间和地理位置上存在差异,具有形成优势互补效应产业集群的资源禀赋。比如,在靠泊不同规模的邮轮、邮轮航线设计和港城功能开发上避免雷同;通过探寻股权层面的合作空间,实现强强联合、规避竞争。
二是打造“母港+访问港”的发展模式,实现均衡发展。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国际邮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靠港补给的规定》提升了靠港补给的便利化水平,为增加访问港航次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上海已出台针对访问港邮轮公司的奖励政策,对于国外邮轮到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政策实施周期应保持动态评估,并根据实施效果进行调整,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同时,上海有关政府部门、邮轮港口运营商和邮轮公司还应加大全球推介和招商力度,争取更多的国际邮轮公司访问上海,实现从“母港”模式向“母港+访问港”模式的转化。
三是培育本土邮轮企业,集聚外资邮轮企业,实现规模发展。
鉴于邮轮公司属于重资产行业,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本土邮轮公司在邮轮购置、租赁和制造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在税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本土邮轮公司强强联合,支持并购境外国际邮轮公司,以实现航线和客源上的规模扩张、品牌和运营上的国际接轨。
同时,上海应对标国际主要邮轮港,通过实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出务实的政策扶持、开展积极的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全球邮轮企业地区总部、功能总部落户,实现规模发展。
四是在产品供给端发力,丰富邮轮航线供给。
在国际航线方面,可研究设计环东亚+东南亚航线,联合国际邮轮公司增设欧洲或美洲的远洋航线;在国内沿海航线方面,向北可设计含青岛、天津、大连的环渤海航线,向南可设计港珠澳和海南航线。
在近海航线方面,可探索开发长江和东海观日出日落的一日游航线,还可与浙江合作,利用近海岛屿优势开发特色海岛游;在沿河航线方面,可发挥长三角港口合作优势,设计自长三角沿江城市到上海的中短航线,不仅满足国内游客的短期休闲度假需求,也为探索国际邮轮+内河游轮的联合运营提供可能。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4-08-14
作者:杨雪峰,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徐珏慧,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