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行:配置全球关键要素资源 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发布者:杨慧倩发布时间:2024-05-29浏览次数:10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支撑。纽约、伦敦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无不呈现“三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特征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正确、步伐稳健、前景光明。通过高效配置全球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关键要素资源,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

完善与提升空间

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重点完成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发挥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功能,扩大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深度与广度,帮助国际资本投资中国,助力中国资本走向世界;二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围绕强化人民币国际化中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功能。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支撑。纽约、伦敦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无不呈现“三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特征。一方面,发达的国际贸易航运业务不断催生金融创新,金融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国际贸易、航运中心发展离不开高能级金融中心支撑,为需要配套的贸易、航运金融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近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上,上海位列第6位,在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完善法治环境建设以及增强人民币定价权等方面还有完善与提升空间:

一是金融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资产配置能力有限。目前,外资在中国股市和债市的占比均低于5%,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品种较少,金融类衍生品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十分有限。金融市场开放存在“碎片化”和“管道式”特征,不同管道之间的资金和产品并不互通。

二是金融服务功能不足,法治环境亟待完善。国内证券市场尚无法为境外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面向国际发行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有限,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制度、规则相衔接的开放体系尚未建立,境外投资者交易便利性有待提高。

三是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影响力不强,缺乏全球市场定价权。国际市场对“上海价格”的认可度不高,导致境内资产受国际市场价格动荡的影响较大,金融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发挥创新引领功能

新形势下,应当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创新引领功能,积极对标高标准国际金融规则,加大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探索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第一,以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为抓手,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推动建设自贸试验区离岸国债市场,满足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安全资产需求,提升央行离岸流动性调控能力,夯实人民币定价引导作用;适时推出国债期权与外汇期货业务试点,丰富金融资产风险管理工具,吸引更多国际机构和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交易。

第二,培育和吸引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金融服务商,提高总部型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集聚度。

支持本土金融机构参与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业务,鼓励国际金融治理、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国际组织、机构落户上海;研究支持境外企业参与建设碳期货、碳期权市场,打造全球最大的碳金融交易市场,提升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扩大“上海价格”“上海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建设金融国际标准制定高地。

扩大“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的全球应用,建立“上海清算标准”,提升对金融国际标准制定的影响力;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能源、贵金属等大宗商品交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对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支持能力,提升关键产品的人民币定价能力和国际话语权。

第四,推动金融法治国际化,形成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制度创新体系。

发挥浦东新区立法权优势,整合试点政策和创新实践,加快制定引领区金融高水平开放条例,完善金融法律环境和监管体系,提升金融司法和执法国际化水平;提高牌照监管、监管透明度、监管标准、监管协调等方面的监管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判例体系”和解决金融纠纷的“上海规则”。

第五,加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跨境资本自由流动,提升投融资便利化程度;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提高智慧监管水平,构建安全开放的金融体系。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4-05-28

作者:孙立行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