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鹏等: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关键要推动“四体联动”

发布者:杨慧倩发布时间:2023-12-07浏览次数:10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谈及长三角创新时,他强调,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长三角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合力不断增强。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高创新协同,这是摆在长三角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长三角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根据《2023“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创新生态百城排名中,位于长三角区域的有24个城市,其中创新生态指数排在前10名的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4个城市;排在11—30名的有宁波、无锡、合肥、常州4个城市;排在31—50名的城市中,长三角区域数量最多,有11个城市;排在51-100名的城市中,长三角占了5席。这意味着,长三角区域城市创新生态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仔细观察创新主体、创新协同、创新环境3个二级指标和对应8个三级指标,可以看出长三角创新协同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在城市群网络中,城市创新协同能力越强,表明该城市在创新共同体中的节点功能越强。城市创新协同能力主要反映城市以创新协同平台为基础,创新主体间开展国内与国际创新合作的活跃程度。具体衡量指标有创新协同平台、创新协同互动和创新国际合作。需要说明的是,创新协同能力的排序变化虽然不能代表城市创新绝对能力的变化,但城市排序提升却能够代表该座城市在城市群创新网络中相对地位的变化。具体来说,上海的创新协同能力一直是全国百强之首,苏州和南京处于全国前五。长三角入围前30强创新生态排行榜的城市中,无锡的创新协同能力获得了提升,2023年首次进入前20名。与此同时,从协同创新的城市排名中,前30强中除上海占一席,浙江省占2席(宁波和杭州),安徽省占1席(合肥),其余60%的城市都在江苏。这也表明,江苏在协同创新方面具有多点支撑的空间特征,浙江则是两强主导,安徽相对比较薄弱。


 二是长三角高“创新生态”城市排序与其“创新协同”排序存在较大偏离度。经测算发现,影响“创新生态”总指数的三大二级指标中,“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的城市排位基本匹配,对创新生态指数排名偏离度较高的是“创新协同”。与此同时,三级指标“创新协同互动”与二级指标“创新协同”排位也存在较大差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所在省份及城市高校研发资源相对薄弱以及校企联办研究机构的数量不均衡性有着密切关系。


 二、“产学研民”四体联动促进长三角协同创新


 从长三角整体来看,创新不是单一部门、单一领域的事。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关键在“产学研民”四体联动。


 一是继续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强化企业家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各国经验表明,高校不仅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知识产出和传播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在促进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上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所富有创新意识和活力的研究型大学往往是创新人才聚集的地方和新知识凝聚的载体,能够促进新技术、新企业的产生,并能够通过孵化、培养科技型小企业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长三角有着丰富的科研和高校资源,拥有425所高等院校,包括8所“双一流”大学(占全国20%)和25所“211”高校,上海、合肥还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15项大科学装置、7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千名两院院士以及大量跨国公司研究机构、高端人才和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等。这是长三角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条件,但技术研发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企业要充分利用技术开拓市场。因此,长三角应以提高创新协同为目标,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重点任务,大力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深度链接,强化企业家与研究人员角色互换,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数字化为手段,加速建立长三角城市群科技资源数字平台。加强城市之间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研发机构的科技资源互动,必须要把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分工布局落实在长三角整个区域层面,促成超越单一或多个城市联合的更大的科技网络体系。目前,长三角数字技术资源丰富,上海是芯片企业的主要孵化地,投资金额和交易笔数均为全国第一,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拥有专利占比超全国平均水平4倍以上;浙江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和软件业务收入稳居全国前五;江苏已经创建10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培育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2家,位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已累计建成5G基站8.5万个,2017年—2020年共认定了98个省级智能工厂、472个数字化车间等。但也要看到,对科研机构和企业来讲,科研条件或资源的使用获取途径还需进一步推广,拥有技术资源机构的社会共享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要加大各类资源的整合,构建各领域科技资源的大数据共享平台,让企业发展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在推进方式上建议分三步实施:首先选择成熟的科技资源作为试点进行整合,以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的共享为突破口,共同建立四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网上交易平台,充分发挥上海综合资源优势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特色资源优势,构造覆盖三省一市的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内网。其次,加强跨部门合作,发动四地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共享学科方向、优势研究领域和科技成果等信息,联合共建科技教育信息网,提高基础资源的共享水平。再次,长三角科技资源的开发要与国家科技平台建设有机结合,既保留长三角自身特色,又能有机成为国家科技平台的一部分,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调动各种社会因素,提高长三角协同创新能力。在西方国家,各种类型的社会(民间)组织,如行业协会、非营利服务机构等,对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组织可以对创新主体起到有效引导;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凭借其独立行为主体身份,按照市场化方式推动产学研合作。因此,必须加快促进长三角民间科技社团组织的发展,鼓励它们自发组织各种类型的创新机构,建设创新过程中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包括工程咨询、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中的经纪人与经济组织、科技创新的评价与评估体系以及各种商业服务机构等。同时,长三角应加快形成覆盖全域的线上和线下并存的创新服务网络体系,重点建设和培育出几个大型的、能与国际接轨的综合性创新服务和科技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可采取多元股份制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专事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


 以“产学研民”四体联动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需要全面聚焦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最终形成连绵延伸、分工有序、协同高效的城市群创新空间新格局。

 来源:上观新闻 2023-12-06

 作者:胡晓鹏 闫金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