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峰: 提升国际化水平 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升级版”

发布者:杨慧倩发布时间:2023-08-31浏览次数:22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聚焦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以构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网络,到以加快金融对外开放为导向的自贸区离岸金融发展,再到提升市场核心功能和补足短板的上海金融市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升级版”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虽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果喜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因此,研究其发展举措尤为重要。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建设的薄弱环节

  上海距离纽约和伦敦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一差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譬如,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偏低或者说市场开放度不高,金融产品线不够丰富,金融市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金融人才、法律和税制的竞争力偏弱,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发展的相对滞后,尽管在新时代已经有了显著提高。

  (一)投融资维度上的国际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投资维度的对外开放经过20年的发展,合格境外机构可以通过QFII/RQFII、陆股通、债券北向通等途经进入国内金融市场,但是,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占境内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仍然偏低。截至2021年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10.83万亿元。其中,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3.94万亿元,占总市值4%—4.5%之间;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4.1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比重为3.1%。相比较而言,美国资本市场外国投资者占比15%,伦敦资本市场则达到60%,东京达到40%①,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大有提升空间。

  融资维度可以从境外机构在国内金融市场融资分析。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合格境外企业在上海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举措,但是从结果来看,目前还没有境外机构在上海股票市场直接IPO上市。相比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开放要快一些,自从2005年熊猫债发行启动以来,截至2021年末,已有近70家境外发行人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累计发行量超过4000亿元②,相比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61.9万亿元的发行总量,熊猫债累计发行占比仍旧不高。

  (二)市场建设维度上的国际化水平仍显发展偏缓

  在离岸债券发展方面,自2016年上海市财政局发行首单自贸区债券以来,截至2022年12月末已累计发行34单260亿元自贸区离岸债券③。从发行总量上看,同中资企业每年发行2000亿美元离岸债券、存量约1万亿美元的离岸债券的规模相比较④,自贸区离岸债券的规模仍处于起步阶段。

  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从发行主体看,主要为国内发行人。因此,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仍属于偏重于服务国内企业的融资市场,距离成为服务全球发行人融资的离岸市场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第二,从投资主体看,境内投资者是市场参与的主体,境外投资者在2022年7月的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债券(第一期)才首次参与。第三,从发行币种看,债券计价以人民币为主。仅有几只债券是以美元计价,说明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在币种选择上的瓶颈,限制了市场规模的壮大。第四,从债券上市地看,新加坡、香港和澳门为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的上市地,说明上海还没有自己的离岸债券交易市场,已发行的自贸区存量离岸债券无法在上海进行离岸报价和交易结算。

  二、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化水平的若干建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建设应抓住中央支持上海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借力上海自贸区金融对外开放的境内外链接功能,完善上海金融市场的市场结构,拓展上海金融市场的核心功能,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一)加快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建设

  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鉴于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展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推动离岸债券市场发展:一是完善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的交易与结算功能,从而实现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结算、付息兑付、信息披露和估值等整个业务链服务。二是丰富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的交易品种,大力推动长期债券在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发行,特别是发行以中国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为主的长期债券,以及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绿色金融债和绿色企业债。三是增加离岸债券的发行币种,拓展债券发行人范围,特别是吸引境外发行人,鼓励境外机构在上海自贸区发行和交易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

  (二)拓展上海自贸区国际化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平台

  上海自贸区商品期货市场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此基础上,未来的发展一是依托上海在岸现有的大宗商品定价平台或商品期货市场,总结和借鉴已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商品“国际板”的一些成功经验,抓紧推出亟需争取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相关品种,如铁矿石和煤炭等国际大宗商品等。二是支持上海自贸区已经建立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快速发展,如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国际化期货品种、上金所在上海自贸区的“黄金国际板”等,尽快推出更多、覆盖面更全的期货品种。

  (三)加强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

  发挥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创新优势,推出更多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为境内外机构提供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和对冲产品。一是,加快推出自贸区离岸债券衍生品种,填补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风险对冲工具的缺失,推动自贸区债券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合格抵押品和跨境互认合格抵押品。二是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自贸区离岸金融体系,鼓励自贸区金融机构开展离岸保险、离岸证券投资、离岸基金管理、离岸信托等业务。三是,根据自贸区离岸金融发展现状与现实需要,动态推出期货、期权、互换等离岸金融衍生品,如与上海自贸区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相匹配的债券期权、期货等。

  (四)集聚更多外资金融机构

  吸引更多境外金融机构入驻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提升国际化水平的目标之一。一是以资产配置平台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要不断推出金融产品创新,提升上海金融市场优质资产的供给,使上海成为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二是以服务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创造更优的金融市场业务拓展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找出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金融业务开展中的难点和痛点,帮助境外金融机构在上海顺畅地开展各项金融业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建设任重道远,要找出国际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发展短板。补齐短板即是增量,更有助于快速提升国际化水平。离岸金融就是上海金融国际化短板。上海应以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为重要抓手,丰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国际化的内涵。同时,上海还应发挥自身金融要素市场齐全的优势,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借助离岸金融市场和在岸金融市场的互促发展,实现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的飞跃,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建设推到新高度。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22年7月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向世界讲‘中国这十年’”主题系列讲座活动上,吴晓求以“中国资本市场这十年”为主题的演讲。

  ②数据来源于陈果静《稳步提高“熊猫债”市场国际化》,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416172371309236&wfr=spider&for=pc

  ③作者根据公开数据自行整理与计算。

  ④数据来源于《全国政协委员解冬: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需加速完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046684940193114&wfr=spider&for=pc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