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东南亚各国及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影响视频交流会

发布者: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时间:2021-05-17浏览次数:190

2021324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疫情对东南亚各国及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影响国际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境外专家均线上与会)。会议语言为中文和英文(同声传译),线下会场设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478会议室,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彭羽副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主要就疫情对东南亚各国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疫情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贸关系变化、防疫物资特别是疫苗获得情况及对未来东南亚各国经贸关系的影响等主题进行了探讨。

印度尼西亚中国商会副主席、青山集团上海鼎信投资有限公司顾问杜溎指出,印尼以其人口、自然资源、市场、地理位置等优势,成为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伙伴;中国凭借技术、经验、资金等优势,成为印尼推进“海洋支点战略”战略的强大动力。中国与印尼合作的机遇大于挑战。他以中资企业投资印尼镍产业的状况为例,提出了关于中资进入印尼的五个方面的建议,即做好国别分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用国内的做法生搬硬套);遵守法律法规(印尼法律法规数量众多且变化频繁,要不断适应);履行社会责任(要把民心相通放在首位,才能站得住、走得远);注重低碳发展(注意环境保护,关注当地百姓的情绪,尊重他们的感受);崇尚合作共赢(耐心找好合作伙伴,不搞短期行为,与本地企业长久共同发展)。他还提出了关于中国疫苗输入印尼的几点建议,一是加强有关疫苗的本土舆论监督,注意民间反响;二是利用社交媒体多渠道宣传,抓住这个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契机;三是关注印尼疫苗的储藏和运输中的配套成龙问题;四是有关机构宜深入民间了解疫苗接种效果情况;五是官方应在主要媒体撰文对不良舆论正面回击;六是中资企业要承担企业责任,积极为本土员工创造疫苗条件;七是积极推动中国的疫苗护照政策,给更多的留守印尼的同胞创造抗疫条件。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亚洲经济研究所的丁可博士认为,“贸易战”之后,日企从中国转出比例较低,东南亚仍是转移地首选,而在产业转移发生之后,东南亚日企仍然和中国维持强劲的供应链联系。产业转移为中日带来供应链合作、工业园区招商、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合作、基础设施合作(如发电站)等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新机遇。日企在东南亚投资的特色,一是援建项目为直接投资服务;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供应商抱团出海;三是站稳脚跟后积极推动供应链本土化;四是包含JETRO、综合商社、主导银行三大支柱在内的全方位的企业支援服务体系。日企东南亚投资的经验对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可以有以下启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塑造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良性循环;对外投资过程中的高度组织化。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UTAR)会计和管理系教授郑明瑜指出,新冠疫情按下了经济结构性变革的一个按纽,也推动了新技术的接纳以及数字化的变革。马来西亚在2017年就制定了要把马来西亚变成东盟电子化商务的枢纽的规划,上个月马来西亚又宣布了新的蓝图,要在2030年之前完成马来西亚的数字化转型。新冠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她强调了加强供应链的弹性和多样化、建立有效的机制以获得关键的和基本的供应、加速数字化转换和数字化技术采用的重要性。她特别指出,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意义非常重大,对于电子商务影响尤为巨大,这也非常有利于各成员方疫情过后的发展,RECP的框架能够让各成员方的区域一体化得到进一步推进,让各成员方的供应链更加紧密地联系,特别是在抗疫方面进行更密切的区域化合作。

泰国开泰银行(Kasikornbank)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Wilairat Chaivipas指出,全世界近年来的一些变化大趋势由于新冠疫情得到了加速发展,第一个趋势是“去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中美之间地缘政治的影响;第二个趋势是超连通时代的新基础技术,而疫情也是这些技术运用的一个推动因素;第三个趋势就是“绿色恢复行动”,疫情导致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2020年下降了7%。这三个趋势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均密切相关。第一个趋势下,中国越来越选择独立自主的发展政策,也就意味着中国会减少对于西方世界的依赖,中国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中国要去升级本国的供应链,而且在于中国需要很好的利用区域的经济合作,在这种背景下东盟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第二个趋势下,中国在数字平台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数字平台将会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这会带来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让更多的东盟国家的国民使用中国的数字经济的产品和平台。第三个趋势下,在绿色环保技术的使用方面,中国将会在东盟地区引领中国自主开发的电动汽车以及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发展。中国的新经济结构将会带来新的中国和东盟经济投资贸易关系,对于东盟各国,在国家战略上来看也应和中国的新经济结构变化相挂钩,利用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双循环”经济的溢出效应。 Chaivipas也特别提及疫情期间RECP的签署,她认为,东盟参与的这些经贸协定可以看作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意义的竞争,RECP会给东盟国家带来很大的收益,泰国和越南从中的获利在东盟国家中将会是最多的,因为其中间产品的对华出口量以及整体的对华出口量是东盟国家中最高的,而东盟将会加强中国在亚太地区所发挥的中心作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包特认为,中新未来经济合作可能包以下几个主要看点。首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方面,新加坡可能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销售市场或营销中心;另一方面,新加坡也可以参考之前和罗尔斯-罗伊斯共建发动机生产中心的模式,与中国或西方主要新能源汽车生产者建立若干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利用自身在研究和知识产权交易上的专业优势,承担一些产业链上“小而美”的环节。其次,在金融领域,考虑到新加坡的区位优势、国际化程度和文化亲进度,中国方面可以推动更多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或融资,以及通过参与新加坡的绿色金融项目促进对外投资和人民币国际化。再次,在教育领域,从新加坡目前的政策来看,将公立学校资源大量开放给外部需求可能还不现实,但新加坡依然存在很多私立教育机构,和公立教育机构的自主办学项目可以吸纳外部需求;对于中国大学的国际化来说,新加坡也可能是很好的设立海外分校的地区。

越南橡胶工业集团、拂梦橡胶(山东)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茶楣博士认为,进出口保持增长是越南2020年经济依然能够保持增长的重要因素,越南已逐渐形成用自己优势的人口红利吸引全世界制造工厂来越南投资,再通过这些制造工厂面向世界的贸易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外向开放式的经济结构;虽然2020年越南吸引外资规模同比去年下降了25%(主要是因为疫情封国导致投资者及外国专家无法进行实地勘查),但越南仍是吸引投资的亮点国家,吸引投资的原因,一是及时对《投资法》进行了修订,减少行政手续并执行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二是20207月份批准了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EVFTA),欧盟已取消对越南商品的85%关税,并将在未来的七年内逐渐削减其余关税。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沈玉良研究员指出,近年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进一步推进,并已产生一些效果,在东南亚,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RECP等自由贸易协定,使得中国与东盟的供应链能够有更好的发挥。未来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和东盟国家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中国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同时有各种各样的数字平台,这会成为推进相关合作的基础。最近几个月中国政府对电子商务平台等主体在有关法律规范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尤其涉及反垄断、公平竞争方面的调整。这是特别重要的变动趋向,也是中国的电子商务规则向高水平迈进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沈玉良研究员还介绍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以及由他担任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的基本情况,以供未来各方共同研究所需。

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黄超副研究员、吕文洁助理研究员、高疆助理研究员、严婷助理研究员,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陈历幸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