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考察系列之三:政府关怀、科技扶贫──靖远县抗旱救灾走出新路(赵蓓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7-28浏览次数:741

2007630200777,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骨干考察团对甘肃、青海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参观了腾格里沙漠马路滩农场、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黄羊川职业中学、若笠乡人畜饮水工程、高湾乡三百户村等地,向五百户小学、兰州农民工子弟学校、崇德中阿文女子学校捐赠了图书,并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和部队干部进行了交流;同时,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杨文炯教授和兰州军区果洛军分区的麻副司令员也给考察团的同志们做了精彩的报告,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撷取靖远县抗旱救灾的考察记录与大家共享。

 

考察团询问兰州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情况

 

“滴水贵如油”──干旱中的靖远县

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历史上的丝绸古道重镇。距兰州158公里,距白银57公里,海拔在1275-3017之间。地处中国著名的腾格里沙漠边缘,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1700毫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全县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人口46.4万人,现有耕地111.85万亩,其中水浇地46.5万亩。

靖远是甘肃最大的菜乡,也是甘肃最大的羔羊集散地和最大的优质水稻生产县,还是甘肃的科技教育大县。但是,靖远缺水,严重缺水。靖远县十年九旱,可以说“滴水贵如油”。在全县18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68个村、30894户、13万人长期居住在极度干旱的山区。干旱半干旱山区占全县农业生产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特别是2002年秋季以来,靖远县全境发生持续多年的干旱灾情,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旱灾损失之严重,为近50年来罕见,给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和挑战。据统计,2003年全县降水量210毫米2003168毫米2005146.5毫米2006年仅为138.9毫米,比历年偏少96.1毫米,偏少41%。严重的旱情造成全县12个乡镇13万人、5.6万头牲畜饮水严重不足。农作物受灾面积70万亩,除部分砂田勉强收回籽种外,其余全部绝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

 

“政府关怀”──曹若人饮供水工程

靖远县的严重旱情惊动了中央领导。胡锦涛总书记于2005815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2436期“甘肃若笠乡三年无收成,约50%人口缺粮”一文上给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请更多地关心连续几年受灾的地区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并帮助群众探索开发脱贫的路子。20065月中旬,甘肃省水利厅针对靖远县的干旱问题编制了干旱地区饮水工程实施方案。由此,拉开了靖远县曹若人饮供水工程建设的序幕。

靖远县曹若人饮供水工程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工程于2006721开工建设,2007415建成通水。该工程以黄河水为水源,通过泵站提水,经净化、消毒处理后,逐级加压供水到用户。工程设计提水流量65立方米/小时,日供水量1050立方米,年均供水量23.64万立方米,可彻底延伸解决若笠、大芦两乡极度干旱山区1.645万人,乌兰镇营防村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区0.4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目前,工程建成后已显现六方面效应。一是结束了当地老百姓千百年来长期用水难、盼水苦的历史。二是降低了干旱山区群众取水劳动强度和远距离拉水的艰难程度。三是减轻了群众自己从黄河用车辆运输水的经济负担。四是减轻了政府长期解决群众吃水问题的救济负担。五是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特别在大旱之年可让群众腾出更多的时间发展种植、养殖业,转移劳动力投入再生产。六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扶贫开发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为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靖远县曹若人饮供水工程将黄河水从山下引到山上,彻底解决了当地的人畜饮水问题,为靖远县的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人蓄饮水工程的成本约13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当地百姓集资200多万元人民币,其余全部由政府出资。平时的用水成本在每立方米6元多,但政府补贴后当地百姓只需支付1.53元左右,真正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精神,提高了党在当地群众中的威望和凝聚力。

 

“科技扶贫”── 若笠乡抗旱救灾走出新路

若笠乡位于靖远县城西南部,年平均降雨量240毫米,年均蒸发量1600毫米,风多雨少,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发,长期以来干旱、水土流失以及落后的耕作方式,使农业收入低而不稳。历届若笠乡党委、乡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兴科技、输劳务、强服务等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有效解决了大旱之年群众的温饱问题,但由于干旱缺水,农作物经常歉收或绝收,农业收益率低,群众增收缓慢,生活困难。

与此同时,高湾乡在靖远县科协的积极努力下,引进争取到非政府组织项目──农村综合发展科技扶贫项目。该项目的援助机构是香港乐施会,合作机构是爱德基金会,由靖远县科协牵头实施。该项目突出了“生态科技扶贫”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参与式管理”的工作方式,旨在改变农村社区的贫困状况,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增强社区自我发展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妇女的发展。该项目实施后,建成小水窖471眼,每年减轻农民因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而多支出近30万元的购运水费经济负担。

高湾乡经验推广以后,若笠乡党委、乡政府意识到,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必须走科学化发展的道路,要通过农业技术的发展解决当地靠天吃饭的现状。据乡党委书记介绍,文冠果具有种植成本低、耐旱、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其果实可榨油,出油率达到50%,生存期可以达到50年;科学种植玉米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提高玉米的亩产量。若笠乡党委、乡政府将依托饮水工程的富余水,积极发展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基础固农、节水科技强农、林牧经济补农、新兴产业富农的路子,做大做强旱作高效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这项政治工程、民心工程给干旱山区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

在考察中我们还发现,西北地区的发展不仅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资金不足也是制约西北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交通不便,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很难筹集到大规模的资金。农村靠天吃饭,而城市工业的发展又遇到资金不足、完全依靠矿产资源等问题。尤其严重的是,外资不愿意进来,国内银行也以赢利为重,不愿意将贷款发放给西北地区的农村和城镇中小企业,导致农村和城镇中小企业发展困难。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