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希望还在中国:张兆安、权衡G20峰会召开之际热议中国经济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8-29浏览次数:58

206823下午,就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即将在中国杭州召开之际,上海社科院党委宣传部与上海市委外宣办联合举办的、主题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第四次“媒体学术沙龙”在上海社科院六楼咖啡厅举办。
 
本次沙龙的主讲人分别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和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G20杭州峰会将作为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大事隆重登场,在此之际,两位专家对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出理性、科学的分析和解读,认为世界经济的希望还要看中国。
 
沙龙为境内外媒体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经济,客观深入报道好下月举办的G20峰会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沙龙由上海社科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李轶海主持,市府新闻办对外宣传处调研员张宇参加会议。
 
张兆安:中国经济有压力有进步
面临压力:目前,由于受到国内外经济变量的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下行压力。
从国际来看,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减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增长阻力,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如,IMF连续调低各经济体经济增速,将美国增长预期由2.6%下调至2.4%,日本经济增速预期调至0.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增速4.1%,下调了0.2个百分点。再加上英国脱欧,又增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变数。
从国内来看,在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仍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尤其表现在经济增长全面的动力支撑不足,不确定因素还在出现,再加上增速趋缓、投资下降、出口减速、以及微观经济层面企业遇到“需求萎缩,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稳定经济增长确实还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
前景看好: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 尽管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状态不可能根本改变,短期内出现好转的可能性较小,一些不确定因素仍然还在,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是,仍然可以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一是中国经济具有很大的回旋空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大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还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持续地推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释放制度红利,如政府职能转变、自贸区试验等。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展开,“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效果正在显现,如钢铁、煤炭通过去产能,供需矛盾有所缓解,而降成本行动也在推进。四是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孕育成长,呈现新旧动力加快转换。如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长12.2%,比6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1-6月份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五是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会增强发展动力。如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
 
权衡: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正在出现积极的结构性变化
2016年上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097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50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84290亿元,增长7.5%。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在预期目标内,关键是结构性改革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在这些积极的变化背后,折射了出一系列新亮点:首先,在外部经济环境尚未出现根本性复苏,欧美经济复苏依然缓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增长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过程中逐渐进入中高速增长新阶段,周期性波动正在减缓,经济运行逐渐趋稳向好;而且随着上半年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渐释放,下半年经济增长预计将更趋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其次,在经济减速背景下,6.7%的经济中高速增长逐渐体现出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这包括经济下行背景下就业出现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增长趋稳、工业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工业企业生产增幅在下降但企业利润保持稳定增长、各地节能减排和环境效益出现积极变化;第三,经济减速背景下结构调整、升级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新态势、新格局已经显现,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发展和“吨位经济”处在去产能和收缩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加快,全国尤其是沿海等地区的加工贸易等低附加值的出口出现缓慢下降,而一般贸易等高附加值的出口出现积极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以电商技术、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正呈现迅速扩大发展的新态势,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正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正在得到培育。
上半年中国经济下行趋稳、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等发展新亮点、新趋势充分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迈向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将引领中国经济发展且行且稳,不断提质增效,最终迈向中高端。中国经济新常态也必将引领世界经济实现再平衡,引领世界经济走向真正的创新驱动和常态化的稳定复苏发展新格局。
 
专家、媒体互动:
问: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煤炭供给侧改革,当然也包括其他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其在减少过剩的生产能力这个方面做得情况怎么样?如果供给侧改革把过剩的生产能力减下来的话,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供给侧改革的力度,至少不像当年朱镕基进行国企改革的时候,大量的厂子关闭了,产生了不少下岗的人。而这一次供给侧改革感觉力度不是很大,但是接下来如果供给侧改革继续下去的话,很可能产生失业率增加,比如说钢铁厂,如果要增加收益率,消费可能也会受到冲击,我们该怎么理解?
答:现在中国产能过剩在某些产业确实蛮严重,产能过剩不是今天就出现的,是一个历史发展进程累积起来的,过剩产能如果不消除的话,是会给整个中国经济未来健康稳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第一个任务就是去产能,去产能要有一个时间段,需要有一个时机,不是说一下子把钢铁厂消化掉,把煤炭消化掉,把平板玻璃消化掉,一夜之间是不可能达到的。
现在方向是明确的,但是,离过剩产能全部完全消除掉确实还有一段距离,在去产能过程中,我们还看到其他的一些可能发生的连锁问题,比如说可能会有一部分企业要停产,甚至破产,等等。这种情况下,就会对就业产生影响,比如说下岗。从理论上讲,这种情况肯定会出现,所以,我们要完善其他配套政策,产能要去除,但是不能再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了。
可以说能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说我们一方面在去产能,一方面发展一些新兴产业,把原来去产能过剩部门劳动力加入到新的产业部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些对消化产能过剩都是有帮助的。只要我们方向是准确的,措施是到位的,然后给予我们时间,中国的产能过剩一定会被消化掉。我们都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到,但是确实需要一段时间,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一定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问:上两周,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们民间投资的数量在持续下滑,请问为什么民间投资的热情下降?我们知道投资对于GDP的增速作用很大,为了保证投资增速,国家鼓励国有资产的投资增加,一边是民间投资在下降,一边是国有控股和国有公司的投资上升,如果国有公司投资越来越多的话,势必带来越来越多的坏账和负债,怎么在这两个当中得到权衡?
答:投资有很大的一块是民间投资,我们有很多的建设、发展,光靠财政投入和国有资本是远远不够的。今年以来民间投资确实是下降的态势,大概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现在投资的空间是有限的,因为产能过剩。第二个因素,可能是我们民间投资的门槛还是比较高。我们民间投资有的领域进不去,比如说一些垄断领域。第三个因素跟我们现在的职能转变有关系,比如审批、行政效率有的地方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像上海自贸区设计负面清单,这个对投资是很有帮助的。第四个因素,确实有一些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经常讲的融资难、用工难、创新难等,这些都影响了我们民间投资进一步增长。
如何启动民间投资?对中国来讲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第一要把门槛降低一点,让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第二就叫行政的高效率,比如取消过多的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等。第三是完善我们的服务体。
问:中国的企业负债率非常高,现在有一种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采用债转股的方式,以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对这个问题,李克强总理也有一个表述,总的来讲是支持的,但是做起来比较难,有一些专业人士也不完全赞成这样一种做法,您对当前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答:目前确实有这种企业,现在生产经营碰到困难,可能会推高他的负债,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分类指导,不同的企业要有不同的政策,不同解决的方法。
比如说有的可以债转股,有的可以通过自己的,比如说企业自身的努力,生产经营好了以后可能债务往下降,有的更广泛,把整个生产经营成本降下来了,负债也随之降低。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一种现象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要“分类施策”,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政策,还要“因层施策”,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