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垒 权衡《纽约何以能与“硅谷”一较高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11浏览次数:90

 

内容提要:纽约用成绩向世人证明:不是只有在硅谷这样的地方才能创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同样适合草根创业和大众创新。纽约政府资助但不主导创业活动,而是普遍采取“产业基金”运作模式,政府只作为一般出资人享有与股权相搭配的权利,平台的筛选、项目的投资、产业的培育等具体事宜均交由专业运营商完成。

 

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汲取国际智慧、借鉴国际经验。金融危机以来,作为世界资本之都的纽约,藉着新产业革命的契机,在引以为豪的资本市场襄助下,从一个高科技领域的“二线”城市快速崛起为能与硅谷一较高下的全球科创中心,令世人瞩目。据统计,2008年至今,纽约新产生了1000多家初创科技企业,科技领域就业增长率高达33%,比同期全市就业增幅快4倍。2003-2014年,纽约科技产业占GDP的比重增长了约25%;同时,风险投资交易数暴涨了155%(硅谷仅增长32%,波士顿则减少17%),成为当前美国最受创业者和风投客青睐的创新创业中心之一。纽约用成绩向世人证明:不是只有在硅谷这样的地方才能创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同样适合草根创业和大众创新。纽约的成功经验对同为后来者的上海而言,也能提供不少启示。

纽约是怎么做的

纽约一直被视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在美国,论及金融,无人不知纽约的华尔街。但提起高科技和创新,人们首先会联想到加州硅谷。纽约拥有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但长期以来在科技创新上与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等明星城市有不小差距。其实,在经过近10年的努力之后,纽约这座以金融、时装、艺术、媒体、娱乐等著称的繁华都会,正悄然跻身美国乃至世界科技创新领导者行列。澳大利亚著名智库2thinknow评选的全球创新中心100强显示,2014年纽约排在第2位,是目前仅列硅谷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创新中心。研究表明,纽约之所以能后来居上,主要依赖其大力推行以培育适合大众创新创业的土壤为主旨的四大“众创”促进计划。

1、“应用科学”计划:打造与现代商业模式相适应的新型大学园

应用科学计划意在吸引世界顶级理工院校来纽约建立大学园区,培养优秀应用科学人才,为纽约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之都奠定基础2011年纽约启动建设由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共同斥资的康奈尔大学园,以交互式媒体、健康、环保等前沿应用科技领域为主攻方向,重点培养信息科技、生物医学等20多个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按照规划,纽约还将新建3个类似的大学园。纽约致力于通过“应用科学”计划将这些新建的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与21世纪的经济和商业模式相适应的新型大学园”,尤为注重园区的应用性创新和成果的商业化,其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往往更具商业转化价值”,这与目前世界上的许多科技园在发展理念和运作模式上有着很大不同。“应用科学”计划是新时期纽约城市转型战略的重要步骤,谋划深刻,意在长远。这些新型理工学院和科技园区的建成,不仅能弥补纽约在应用科学方面的短板,还将带动整个纽约的创新力量,重塑纽约的城市功能,对纽约的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就业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纽约“城市未来中心”的研究,未来30年,应用科学计划将实现纽约高校理工科毕业生增长1倍以上,为纽约孵化出至少1000个新的科技企业、新增48000个就业机会、创造愈750亿美元产值。

2、“众创空间”计划:使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创客

该计划旨在构建多样化的创业服务平台,为纽约客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使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创客。近年来,在政府支持和推动下,纽约众创空间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09年前纽约几乎没有一个众创服务平台,如今已有30家之多。纽约政府规定,凡是有想法、有理想的创业者,都有资格申请低价或免费使用政府资助创办的众创空间。纽约政府着力打造三种不同功能的众创空间:一是传统“孵化器”和“加速器”。近年来,纽约的科技孵化设施2008年的0家迅猛增加到目前的12,其中大都受到政府资助。二是当前风靡全美的“联合办公空间”。它是指来自不同背景的创客共享办公设施、环境和服务,并分享信息、知识、技能、想法和拓宽社交圈子。这一新型众创模式突破了传统思维定式,将创业从相互分割的个体行为演化成跨界多元的共享协作模式,把传统办公活动转变为一种时尚的微社交文化,因而广受创业者青睐。纽约目前有近10这类公司,为超过500个初创企业提供联合办公服务,例如,WeWork公司为300家初创企业提供2万平方英尺联合办公空间。三是公共实验空间。纽约十分鼓励和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实验设施,并资助设立多个公共实验场所。例如,纽约以公私合营方式成立的“城市未来实验室”,旨在为清洁技术及新能源公司提供创业和实验空间。实施“众创空间”计划,降低了纽约创业创新的门槛,激发了社会化创业创新热潮,使大量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是纽约推进“众创”的关键计划之一。

3、“融资激励”计划:让更多“草根”长成“大树”

为帮助创业者克服资金瓶颈,减轻创新创业负担,纽约出台了多项融资激励计划:一是小微企业融资补充计划。纽约政府联合风投公司头标资本FC)各出资300万和1900万美元,于2010设立纽约创业投资基金,委托FC管理,专为早期阶段的本地新创企业提供资金,投资额2-20万美元不等。同时,实施小微企业贷款担保计划,由政府为小微型企业提供最高50%的贷款担保,2009年成立至今已帮助近400家企业获得愈1.2亿美元贷款,其中90%以上都是不到20人的微型企业。二是提供诸多优惠政策激励,包括能源补贴、税费抵扣、租金优惠等。例如,符合纽约新兴科技定义的企业,如新媒体、信息技术、高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能获得每年最多30万美元税费抵免。三是实施“经适房”计划。2014年,纽约推出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经适房”计划,投资410亿美元建设20万套小户型公寓,并要求开发商将至少20%的新建公寓低价租给青年创业者和科技人员。此举将有效改善“年轻人住不起房”的现象,吸引和留住更多青年才俊。“融资激励”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减轻了大众创客的负担。如果说“众创空间”计划让更多纽约客获得了创业创新的“入场券”,那“融资激励”计划就无异于将这些“草根”孕育成“大树”的“养料池”。

4、“设施更新”计划:促进创新要素互联互通

一是打造“数字纽约”创业平台网站。为实现全市信息共享,纽约政府与IBM等企业合作推出“数字纽约”网站。该网站几乎囊括纽约所有高科技公司和投资机构,实时发布企业职位空缺及孵化器、办公场地、培训等最新信息。“数字纽约”将投资者、创业者和求职者紧密联系起来,使纽约客们的交流更加便利。二是加快老旧设施更新换代。推行管线等设施改造,利用中心城区的地下旧管道安装光纤线路,进行高速数据传送。启动世界最大的免费公共WIFI网络建设,包括将老式公共电话转换成现代信息中心与免费WIFI点,让每个纽约人都能享受快速又实惠的网络。三是推动传统社区改造。通过更加集约、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将移民集聚区、混合居住的历史街区等传统社区改造成更具包容性的都市社区。比起精细规划的高档写字楼与住宅区,经合理改建的传统社区,因其社区联结程度高、使用成本低,对创新也更加包容。

纽约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一是,非常注重培养和输送“众创”人才。为克服应用科学人才短缺瓶颈,纽约不惜巨资引进多所全球知名理工院校,为推动社会化创新创业输送人才。纽约还吸引微软、IBM、谷歌等一批知名企业加盟新建的理工大学,联合推行“双导师”教学,除给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外,还由这些知名企业向学校委派驻校企业家和客座讲师,为每名学生指定一位产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企业运营管理及创新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才能。

二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前瞻布局。为与产业界保持密切联系,纽约新建的大学和科技园区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应对与解决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需求与瓶颈问题。例如,2012年,纽约启动了两个“应用科学”项目,即由纽约大学与纽约工学院牵头的“城市科学与进步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创办的“数据科学和工程学院”,前者专注于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应对和解决21世纪国际大都市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而后者则主攻新媒体、智慧城市、人类健康、网络安全等高度契合市场需求的前沿科技领域。这种以经济社会运行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同以往由学术界确定研究重点的传统做法有着明显区别,能帮助企业更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和客户,促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奋发有为的政府对推动“众创”至关重要。为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降低大都市创业创新成本,纽约政府采取诸多有力举措,如构建低成本“众创空间”、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打造高水平创新设施等,对纽约掀起社会化创新创业浪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纽约的经验表明,尽管政府不直接主导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在引导形成有利于大众创新创业的文化理念氛围,以及为“众创”创造各种优越条件和平台方面应大有作为。

上海能学什么

第一,加强契合市场需求的应用科学类专业和院系建设,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人才,尤其理工科人才集聚形成规模化的创客簇群,对科技创新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上海创客簇群在张江、杨浦等地初具雏形,但影响力还不大,与深圳、北京已有差距,同纽约、硅谷的差距更加明显。借鉴纽约的成功经验,上海可引进世界一流理工院校来沪建立分校或联合办学,加大理工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大力支持本地高校进一步发展理工院系以及符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科学类专业,如新媒体、智慧城市、人类健康等应用性较强、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前沿科技领域。上海也可参考纽约几所新建工科院校的产学合作教育理念及双导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面向实践的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输送更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第二,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形成社会化创业创新的浪潮。

近年来,上海在搭建“众创”平台上不遗余力。根据《上海众创空间建设与发展报告》,上海目前已有创业苗圃71家,孵化器149家,加速器14个,也涌现出近百家咖啡沙龙、朋友圈、创业媒体等新型众创服务机构。同纽约相仿,上海的“众创空间”很多受政府资金扶持。所不同的是,纽约政府资助但不主导创业活动,而是普遍采取“产业基金”运作模式,政府只作为一般出资人享有与股权相搭配的权利,平台的筛选、项目的投资、产业的培育等具体事宜均交由专业运营商完成。而上海很多孵化器是由园区管委会直接运营或其下属企业代为管理,民间众创空间需经过政府的“专家评审”方能纳入政府扶持体系。因此,改革“政府主导创新”的开发模式,注入更多市场化基因,构建公平、开放的“众创空间”网络,是上海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三,大力推动“众融”新业态发展,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融资依旧是上海许多小微科技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2014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上海人均私人股权投资(包括风险资本和初始投资,通常投向中小企业)位居第11,绝对值仅为以色列(排名第一)的1/4、新西兰(排名第二)的1/2,甚至落后于北京、首尔等地。其实,国外一些好的做法完全可以拿来借鉴。例如,众筹股权融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业创新者筹资的通用做法,通过引导闲散资金助力大众创新创业,一方面能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另一方面也使民间资本真正发挥社会及经济效益,不失为一种优化融资环境的有效举措。另外,纽约政府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补充方案,如建立公私合作的创投基金、政府提供高额贷款担保等,也都很值得上海参考。

第四,多方调控居高不下的商务成本,切实解决“创客”成长的烦恼。

过去30年上海一直以投资与财富驱动为主导,无形中推高了商务成本。2014年福布斯全国城市经营成本排行榜显示,上海综合商务成本仅次于北京,其中,企业险金负担指数全国排名第一,税收和劳动成本指数全国第二,办公成本指数全国第三。面对居高不下的商务成本,上海其实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可完善科技创新相关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创新企业财务运行成本;在创新创业基地建造公共食堂、公共咖啡馆、公共医疗室、公共活动中心等,降低企业内部配套成本;对符合规定的创业孵化企业提供社会保险费补助、政府廉价集体宿舍等政策,帮助创业者降低用工成本等。

          

              (来源:《上海观察》前沿观澜栏目,20164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