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城市”的发展与中国合作机会 ——“丝路城市”系列研究之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08浏览次数:54

 

摘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城市蓝皮书》提出2016年度主题:丝路城市。“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该倡议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发现世界城市网络的新板块,即欧亚大陆“世界岛”腹地出现的“丝路城市”板块。本文对“丝路城市”这一城市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主要贡献,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丝路城市 世界城市网络 特点 一带一路

 

        20153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拟定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各界引起广泛热议。而作为“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其沿线区域的重要城市无疑对于这一倡议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以世界城市网络的视角观之,这些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既是一个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重视与整体研究的城市板块,也是未来有重要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群体。本文对“丝路城市”的概念、标准、发展趋势以及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从中总结出“丝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需求,以及中国城市与国际丝路城市开展合作的主要责任担当。

1  “丝路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1)“丝路城市”的发展引领作用

  丝路城市的建设与成长,对于所在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丝路城市一般是所在国的重要节点性城市,属于国家或区域中的相对发达节点。这些城市的经济水平发展、区域能级提升、基础设施改善、环境资源合理开发,一方面对于所在国的资源合理配置、社会文化融合、经济贸易繁荣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一种理性发展的增长模式,对于其他区域的发展起到标杆和带动作用。

2)“丝路城市”的网络推动力

  丝路城市的发展优势,并不在于单一城市自身的崛起,而在于城市间的网络建构。从历史上看,丝路城市的发展,在于沿线要素的借力传递,以及不同区域间的贸易需求。而当前丝路城市的发展,也依赖与其自身对多层次城市网络的联通程度。丝路城市的这种网络化属性和需求,有利于其自身及周边区域的快速国际化,同时也对所在区域乃至国家融入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推动力。

3)“丝路城市”的后发优势

  丝路城市的发展特点之一,在于其具有重要的后发优势,能够实现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这些城市的建设与成长,是在当前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这种情况就使得相关城市一方面能够以众多的国际城市发展经验作为参照,规避传统世界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和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世界城市网络等现实资源促进自身发展,进而超越“线性”发展的传统道路。

4)“丝路城市”对互联互通的推进

  与其他发展中、欠发达区域的城市相比,丝路城市的发展有助于所在区域的互联互通。大量的丝路城市在历史上便扮演了丝绸之路贸易节点的角色,其空间区位即具有枢纽的属性,这就使得这些城市在发挥网络化连接节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多层次联通的关注,也将为丝路城市的互联互通功能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

 

   “丝路城市”对落实“一带一路”构想的主要作用

1)网络骨干作用


入列世界城市的数量同其整体城市数量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都不成比例。鉴于世界城市的评价方式就是考察城市网络联系度(GNC),说明其城市的网络联系辐射能力还非常有限。

  丝路城市作为重要的空间节点和沿线城市的主要经济枢纽,其相互之间的多层次互动,有助于形成“一带一路”的主要骨干。丝路城市群体之间通过网络互动的相互整合,使“一带一路”覆盖的区域内的发展“点”得以连接,并以网络为核心向周边区域辐射,最终形成“点”-“网”-“面”一体的发展带

2)供需匹配作用

  丝路城市的群体中,不同城市间具有不同的要素条件和发展条件,其中既有第二、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新兴城市,也有资源富集而开发能力较为有限的发展中城市。这种要素结构多样性,就带来相关城市之间产能、要素间供需匹配的有利条件,也带来“一带一路”各区域间多层面互动的需求和空间。丝路城市的经贸连接网络,不仅承载来自全球层次的要素流动功能,也承载并促成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进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间的供需匹配提供重要的平台和支撑作用。

3)全球治理角色

  丝路城市不仅能够发挥区域性的经济互动功能,也具有全球议题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丝路城市网络涵盖的区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地缘战略地位。同时丝路城市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丝路城市在全球安全、环境、社会等治理领域,具有重要的行动力。丝路城市之间的城市组织和联合体,能够发挥不同于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次国家行为体的独特作用,进而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角色。

   “丝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的规模体量与功能地位落差

  从总体上看,“丝路城市”的规模和体量均具有一定水准,其中不乏人口规模上千万的特大型城市或巨型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城市空间规模也较大,且往往位于关键性的枢纽地区,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潜在实力。但另一方面,这些城市的规模往往并未给其带来城市功能和世界城市等级地位上的优势,其在全球经济流量的控制和配置能力与其规模并不匹配。“丝路城市”的发展现状可用“大而不强”来形容。这种情况也使得相关城市需要在城市能级提升,以及对外影响力释放方面有所作为。

2)城市对外枢纽功能与内部治理能力的落差

  “丝路城市”群体中,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城市在承接全球化力量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快发展,其国际要素流量枢纽的地位得到凸显。这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丝路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得到确认,其国际功能的迅速拓展使城市的对外影响力迅速提升,城市规模也集聚膨胀,成长为世界经济的枢纽城市和特大型城市。但另一方面,这些城市的发展更多依托外部要素和外部需求,对外职能的提升速度与城市治理能力的成长不匹配,从而带来了城市发展的诸多不协调之处。这种不协调体现在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堪重荷、分配不公、环境资源过度消耗等诸多方面。“丝路城市”对外和对内功能的平衡和协整,不仅是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提升全球化要素本土化的重要尝试。

3)低水平“过度城市化”


“丝路城市”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水平偏低,整体挑战与城市发展问题并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普遍存在城市化起点低,速度快,导致了整体水平不高的同时又存在着“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即城市的发展跟不上城市人口的扩张速度,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基础设施不足、城市贫困人口涌现、贫民窟及环境问题等。这种“过度城市化”现象与沿线国家其他区域的低城市化状态相伴,反映出丝路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治理缺失。

4)城市化水平差异过大

  “丝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性,便在于沿线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以东南亚国家为例,该区域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东南亚地区整体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东南亚各国国内城市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东南亚地区的2014年的整体城市化水平为47.0%,远低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表1)。同时,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巨大,新加坡早已实现全面城市化,而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东帝汶等国2014年的城市化水平仍低于40%

1  2014年东南亚地区和世界其他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比较

地区

东南亚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拉美及加勒比

城市化水平(%

47.0

73.4

81.5

70.8

79.5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UNDESA). 2014.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

5)单一城市过度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的单一城市过度发展,集聚过多要素的“一城独大”的现象并不鲜见。这种现象丝路城市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特点,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曼谷城市首位度之高,不仅在东南亚,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据统计,曼谷的人口占泰国城市总人口的比重,1960年为65%1980年则上升到69%1990年仍达57%1970年曼谷人口是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33倍,1980年更增至50倍。这种“一城独大”的单极化发展状况,一方面表明特大型城市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经济中心地位,同时也反映出所在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过大的问题。

6)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限

  由于发展阶段和所在国公共服务能力的限制,大量丝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同时,由于维护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也处于老化或供应不足的尴尬局面。例如,哈萨克斯坦在2009年有73%的电网、63%的供暖设备和54%的煤气管道需要维修或更换,由陈旧的设施导致的热能损失达到了17.5%。这种基础社会方面的短板,一方面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这一方面的巨大需求,从而使得丝路城市之间的产能合作有重要的发展空间。

 

  中国城市与“丝路城市”的合作维度 

 


1)中国对“丝路城市”发展的助力和贡献

  城市发展新技术。科技进步有助于迅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大多数丝路城市发展的基础薄弱,受到起点、资金、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对新技术的应用不足。而在当今城市化和全球城市的竞争中,新技术的应用尤为关键。因此,如何引进新技术,引进哪些新技术,如何应用新技术,成为“丝路城市”实现高效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城市建设资金。资金不足,是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获取来源稳定、条件适当的城市发展资金,是丝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依托对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深度参与,获得更多的存量资金;另一方面也需要建构有针对性的新型金融主体,以提供城市建设的增量资金。在这一方面,2015年底将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供了新的范本。    

2)中国城市在“丝路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城市是丝路城市的核心力量和发展模式引领者。从数量和经济规模上看,中国城市无疑是丝路城市群体中的领头羊。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快速稳定发展,为丝路城市的整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中国城市对于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关注和实践,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城市的崛起提供了城市发展模式的样板和借鉴。

  中国城市能够为丝路城市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中国城市,特别是沿海区域城市的发展当前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并形成了发展中区域快速城市化的一定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城市层面的政府、企业、银行、学界全面参与丝路城市的建设、复兴、发展,将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在城市层面落地生根的一个主要抓手。而这一参与将可以是全方位的,是中国资金、技术、管理乃至关于后发地区城市化和城市转型发展理论的“一揽子”综合参与。

  中国城市能够提升丝路城市的世界城市网络地位。经历了三十年的开放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之后,中国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以及全球要素的配置区域。丝路城市通过与中国城市的互动,能够充分发挥后者的全球要素配置节点功能以及门户枢纽作用,与发达国家群体建立起多层地的互动体系。而中国城市也应重视以“丝路城市”等新兴城市群体为要素互动节点,推动形成全球范围更为完整的城市互动网络。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够为丝路城市提供“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丝路城市”面对的普遍问题。中国城市在经历了快速发展期之后,已普遍意识到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中国城市对于“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理念的追求与实践,以及在技术、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制度将建设、治理手段方面的探索和推进,有助于为“丝路城市”,乃至“一带一路”区域的多层次主体提供科学发展方式的典型样板。同时,这种新兴城市的“绿色发展”道路,也为全球范围的气候和环境治理提供助力,具有全球意义。

作者简介

屠启宇,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苏宁,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世界城市理论、国际城市比较研究。

 

    (来源: 国际城市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