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蕾《越南模式能否承载全球化之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1-16浏览次数:1206

继美国次债危机之后,越南经济近期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货币大幅贬值等问题,又成为世界高度关注的焦点,原因或许有二。一是越南经济危机的突然爆发与此前国际社会对越南高度赞誉存在巨大落差。一个多月前,越南还是《时代周刊》盛赞的“亚洲新奇迹”,其作为“展望(VISTA)五国”之一也获得越来越多认同,现今却俨然已处于“亚洲第二轮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心。二是国际社会更关注处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对其经济发生的诸多问题是否会蔓延并引发诸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感到担忧。

尽管越南2007GDP按现价折算仅70022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20084月号),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小国,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崛起的一颗新星,越南2008年的经济数字着实令人担心:越南股市半年时间就已经跌去一半多,5月份物价上涨超过25%,楼市泡沫开始破灭,外资开始出逃,贸易赤字前5个月达到创纪录的144亿美元,超过2007年全年总额。越南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机构、专家学者以至媒体都对越南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做出各种分析,普遍的看法是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越南输入性通货膨胀和越南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控制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些原因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越南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导火索。不过,回顾越南经济发展之路和对发展模式的探索,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启示。

越南经济危机的前世今生 ——越南“革新”之路

与中国改革开放时间相仿,1979年,越共中央第一次接受了私营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概念,并在海防等一些地区的农村试点了分田承包,开始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最终在越共六大时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但是,由于照搬苏联经济模式,加上长期战乱留下来的创伤与侵略柬埔寨带来的沉重包袱,使得越南在1985年面临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986年,越南的通货膨胀率曾一度接近775%,并由此推动了越南“革新”时代的开始。
    1986
年越南开始确立和实施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的“DoiMoi(Doi Moi在越南语中意为“革新”)战略,其主旨在于确立以经济改革与建设为中心,包括在农业上实行承包制,在工业上扩大企业自主权,承认商品经济,放宽对商品流通的控制等等。1989年越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一项长期政策”,并在2001年的越共九大上,最终出台了越南“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概念。

越南的革新之路也是全面对外开放之路,通过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一方面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这两个途径实施。?1989年在胡志明市设立第一个出口加工区,20037月在广南省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朱莱开放经济区。2000年的6月和7月,越南先后通过了《外国在越南投资法若干条款修改补充法》和《越南外资法实施细则》。20019月通过了《关于20012005年期间加强和提高吸收外资效果的决定》,并于20025月公布了228个在此期间对外招商引资的国家项目,2006年越南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8%。越南的革新开放之路还体现在资本市场的超常规发展:2000年胡志明市成立越南第一家证券交易所,2005年河内成立第二家证券交易所,越南股市监管部门放任甚至鼓励国外游资入场。

20072008年是越南大发展阶段,2007111越南开始正式成为世贸组织一员,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844%,在亚洲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国,被称为“亚洲第五虎”和VISTA展望五国之一(其他四国分别是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

但是正如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博士曾经撰文提到的:新兴市场这一轮“繁荣(特别是资产市场的“繁荣”)最终会以一场货币危机而告终,并由此蔓延传染至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从而终结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越南不幸被言中(管梅博士最初的预言针对的是印度),并引起外界对越南发展模式以及发展中国家发展之路的重新思考。

中国、印度、越南模式的比较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抛弃了对苏联模式的照搬,1986年后越南的发展俨然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发展类似的道路,因此越南模式也被认为是对中国模式的效仿,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就曾提出越南在改革方面是中国的“好学生”(尽管越南官方从未认可这一观点,在笔者2007年到越南考察交流时,对方的学者也对此不甚认可)。从上文对越南革新之路的回顾可以发现,越南发展之路确实有中国发展模式的烙印,越南对于改革的很多理论也与中国雷同,如越南和中国一样。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坚持六项基本原则,越南也提出“黑老鼠和白老鼠”理论,即不管是白老鼠还是黑老鼠,不被猫抓到的就是好老鼠。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作为邻国,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不可避免成为越南学习的对象;二是经济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必然要融入全球化浪潮’,因此出现了模式较为趋同的现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提出了反思,而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迅速把握了机遇,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新星。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深化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将劳动密集型甚至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兴起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继续加快。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新兴国家如“金砖四国”(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把握了发展机遇,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并开放国内市场参与全球贸易发展,承接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的转移和全球布局,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实现本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印度同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大国,先后走上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两国凭借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深入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飞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两国在参与世界经济过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利用了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分工,分别参与全球制造业和IT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并先后被称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两国都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且主动把握这个机遇,投身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布局,参与了世界经济的循环,逐渐增强国力,成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

越南的革新之路也采取了类似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国内如所得税税法等开放政策的调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的考虑等,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渐趋饱和,部分中低端消费类电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国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加之受土地、劳动力等因素瓶颈限制,部分低附加值产品在中国已丧失竞争力,必然向其他欠发达地区转移。而越南由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与中国临近的地缘优势,加上越南对外资的开放态度,使得越南成为跨国公司这轮制造业尤其是加工产品生产转移的重点。根据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AllenHamihon)与美国商会2008年发布的“中国制造竞争力”联合调查结果,20%受调查的跨国企业正打算撤离中国,其中63%的跨国企业表示搬迁的目的地是越南。

但是无论是中国模式、印度模式或是越南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由大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弊端。中国和印度所做的都是各自行业的低端,印度做的是软件业的低端,中国是制造业中的加工组装环节,都处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分工链条较低的环节,获得的都是较低份额的利润。这样的分工结构尽管使得中国、印度快速融入全球化发展,但实际上却是利用国内的劳动力等资源为大跨国公司获取高额利润服务。如何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的质量,这仍是中国、印度两国在2l世纪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和选择。

而越南模式显然隐藏了更大的危机。作为后起之秀,越南选择了比中国更大幅度和更快速度开放的步伐,获得了更超常规的发展,也爆发了更大的问题。越南目前还缺乏自己的核心制造能力,地区发展存在极大不平衡。越南模式能否承载全球化发展之重,尚需拭目以待。
越南经济危机是否会蔓延至中国?

关于越南经济危机是否会蔓延到中国,这是国内更关注的问题,中国与越南越来越紧密的经贸关系更增加了这层担心。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已从当年的3000万美元激增至2007年的151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2008年前5个月越南破纪录的贸易逆差有70%来自中国。同时在中国“走出去”战略和越南劳动力成本优势作用下,越南一度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的投资“热土”,2007年中国对越南投资达到近4亿美元,在对越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位。尤其是2008年中央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5年完全实现之后,中国和越南的经贸关系必将更加紧密,同时越南集聚的国际投机热钱也有逃离越南转至中国的动向,这些经济联系是否使得越南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蝴蝶效应”?

笔者认为并不尽然,原因有三。一是越南与中国经贸来往在中国对外交往中比重并不高,如2007年中国对越南出口11901亿美元,仅占中国当年出口总额的098%,因此越南的经济发展走坏不会对中国的贸易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二是越南经济危机尚在可控范围内,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及稳定经济,越南国家银行已经在今年5月、6月两次上调基准利率,同时调整再贷款利率,越南资本市场并未完全开放,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危机爆发的程度。66世界银行发布了对越南经济的分析报告,认为越南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正在降低。三是经过1997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亚洲国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联合应对区域内危机的能力,如清迈协议就可在此时发挥应有作用。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2008年确实是宏观经济发展的调整之年,国际国内形势都对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密切关注越南经济发展态势,适时对越南提供经济援助,保障亚洲地区经济稳定,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

《社会观察》200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