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所等召开东亚经济互动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0-09浏览次数:2256

        2006926,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小企业(贸易发展)服务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外国投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经济互动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伍贻康教授与区域合作室主任尤安山研究员共同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研究员、上海市政府参事杨小佛教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岩田泰副所长、上海外经贸委高级国际商务师汤超副处长、上海铭源集团董事副总裁余惕君教授、上海小企业(贸易)服务中心李强部长等30多位来自上海市外经贸委、社科院、复旦、华师大、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机构的中外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并就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中国的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四地经济互动面临难的机遇和挑战、中、韩经贸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现存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中日经贸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上海企业到东亚国家投资面临的问题与前景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幼文研究员首先代表三家主办单位在会上致词,张所长在致词中指出:东亚经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随着合作进程的不断推进,合作的主题也在不断更新,而合作的深化又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的深入。由合作的互补性到合作的机制、体制再到金融、货币问题,研究正顺应东亚经济合作的需要,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可操作性。经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东亚各国对合作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主导权的争夺一直困扰其中,这是东亚经济合作来自地区内部的挑战;全球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多边合作产生一定影响,东亚经济双边合作对多边合作的冲击还是一个未知数。张所长还强调,研究应遵循务实推进,有大智慧的原则,务实就是要寻求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可行方法,而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大多与战略有关,仅仅依靠技术层面加以解决是不够的,因而需要大智慧。并进一步指出,以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为国际大战略的中国,对东亚合作持有务实共赢的鲜明态度,一如既往地支持东盟主导,真正促进着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张所长的致词对整个研讨会的讨论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中国的作用

 

随着东亚峰会制度的确立,东亚合作已扩展到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地域范围的扩展,政治意图的强化,使以东亚为核心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态势,中国又该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蔡鹏鸿研究员认为,目前东亚合作出现新的动向:首先走向机制化的态势已经形成;其次在WTO全球经济谈判中止、处于继续发展还是失败的关键时刻,东亚合作存在着竞争战略的冲突;再次出现了不同版本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合作中的政治趋向强化,主导权的争夺尤为突出。而以解决战略问题、政治问题为宗旨的东亚峰会是实现东亚共同体这一长期目标的措施之一,其在构成形式上突破了“10+3”,借助其他地区的国家制约中国的政治意图明确。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在主导权争议的解决中坚持稳定多边的原则,通过加强双边FTA来促进多边合作进程,尊重周边国家尤其是小国。

澳大利亚作为东亚峰会的一员,其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作用也是值得重视的。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中心副主任侯敏跃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东亚合作不管推进方式如何,应该首先有一个地区认同感,而目前东亚地区认同感的形成更多地来自外力作用:亚欧会议的需要、欧洲和北美经济一体化的推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促进。由于地区认同感的差异,澳大利亚本身对是否进入东亚一体化进程,单独与东亚打交道也心存疑虑,其更希望在APEC基础上推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考虑到中日关系的困难,以及澳大利亚为突出自己中等强国的经济体地位,对华策略通常会与美、日、欧不同,会以较为灵活的方式处理对华关系,也正因为此,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东亚合作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四地经济互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同时,中国日益重视自身力量的整合,两岸四地经济互动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上海市政府参事、我国著名的港澳问题专家杨小佛研究员谈到,中国内地的发展促进了回归后的香港经济,但随着各国在港机构总部迁移到内地尤其上海,大陆与台湾实现飞机直航,香港对能否继续保持亚太国际金融中心、海峡两岸中介的地位表示忧虑;也许是担心日后会由于这些问题使财政收入有所减少,香港目前正在进行开征消费税的讨论,但香港毕竟是一个消费城市,税率低是其优势所在,香港对开征消费税的消极影响同样表示忧虑。受制人力、土地的高成本,香港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已大量转入内地发展,旅游、会展等活动的经济效益又有限,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本地的业务已趋饱和,香港本地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明显。内地城市及新开发区与香港在服务业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香港的传统服务业如宾馆,大可在内地自己开,或作为培训机构将自身好的经验、培训方法扩大到内地;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已由个人扩展到企业,服务的内容由消费扩展到生产制造,香港可以发挥其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与内地合作共谋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的舒汉锋博士,则对两岸合作的互动效应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博士认为,互利双赢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基本特征,目前以台商投资为主线、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投资带动贸易、贸易促进投资的经贸交流发展格局虽已形成,但仍未摆脱单向不对称、管道不畅通、机制不协调的态势,由于至今尚未建立起正常的经济交流机制,严重阻碍了两岸投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博士认为,正常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有利于大陆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样也有利于台湾经济振兴并惠及台湾人民;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包括WTO框架在内的经贸渠道和经贸平台,尽最大可能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三、中韩、中国-东盟、中日经贸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中、日、韩、东盟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四大力量,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与韩国、日本经贸关系的发展,势必对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自然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三项重要议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严法善教授和国立汉城大学经营学博士、复旦经济学院发展部主任何喜有副教授,分别以大量的图表及翔实的数据对中韩经贸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中韩双边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已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且合作尚未饱和,前景非常广阔。中韩之间的互补性明显超过竞争性,可以实现共赢。韩国夕阳工业的转移,既因其适用性可为中国所吸收,又能够避免本国的空洞化,促进产业升级。中韩经贸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教授特别就中国对韩的巨额贸易逆差给予分析,除统计方法的差异,韩国优势产业对中国出口巨大、垂直产业内贸易的主导作用和加工贸易所引起的顺差转移,以及韩国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农产品征收高额进口调节税、韩国本地化不二的观念严重,都是原因所在。何喜有则强调目前双方垂直分工色彩淡化,由中小企业到中国建立出口加工基地发展为通过本地化经营策略拓展中国市场,两国产业间竞争升级;双方不仅应拓展合作领域,还要拓展合作的地域范围,中韩制造业领域更应深化合作模式,韩国的应用技术+国际经营能力与中国的低成本+制造能力联合起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来自韩国水山机械(嘉兴)有限公司的何槿千监事则以自己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为案例,阐述了中国投资环境,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欧阳欢子副研究员,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行前瞻。认为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实现中国地区战略目标的成功范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来成果显著,但双方之间密切的产业分工仍然没有建立;只有通过对双边贸易结构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的不断整合,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海冰博士则对东盟地区影响力的有限性进行分析,指出成员国的发展差距和被动性的一体化进程、亚洲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和区域大国的影响,这一内一外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制约了东盟的地区影响力。中国-东盟合作扩大了东盟地区影响力,东盟增强地区影响力的选择应在于推进“10+3”建设,促进中国和日本推进东亚区域合作。

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双边贸易、投资一再创历史新高。中日双方应通过经贸争端解决机制的尽快建立和区域合作,尽量减少政冷经热的冲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室王伟军副研究员特别重申,两国最高首脑会谈的中断影响政府间的经济合作,这也使中国大型项目的国际招标由于缺乏竞争而难以获得最优效果;中日应搁置东海能源开发问题,开展能源合作,争取国际石油的话语权,改变东亚国家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必须支付高于欧美国家购买价格的现状;双方在节能、石油储备、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回收循环再利用等方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这也有利于东亚建立地区性的能源共同体。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副主任孙震海副研究员则认为,在中日政治关系难以形成友好局面的情况下,经济手段和区域合作手段是实现两国关系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双方都希望长期维持本地区的稳定局势、都希望本地区经济能够维持长期持续的增长与发展、都愿意看到区域合作继续深入的局面,这些共同利益则是最重要的稳定剂;双方国内的次区域合作也很重要。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的岩田泰副所长,则从日资企业的角度谈了对中日贸易投资存在的问题,其中尤以法律法规的健全、统一与透明最为突出。此外,岩先生认为,对日资企业形象宣传不好。认为日资企业不会把最新技术带入中国,也不会把新技术转移到中国人身上;日本本国是一流产品,给中国的是二流产品;学生对日资企业的评价低,工作选择放在其他外资企业的后面。这是误解。双方应该有真正的说明,达到消除误解、相互理解的目的。相互协助,双方的沟通是必要的。地方政府的见解没有被正确地传达到日资企业,日资企业的意图也没有被正确地传达到政府。要达到双赢,政府之间的交流是个课题。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对外资企业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中国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传达到外资企业、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极其必要;表达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强烈愿望。岩田泰副所长还特别阐述了促进中国对日本的投资,对双方相互理解和经贸关系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四、上海企业到东亚国家投资面临的问题与前景

 

上海外经贸委副处长、高级国际商务师汤超,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投资角度重点阐述了上海在中国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角色。优越的地理位置、均衡的产业结构、超大城市的规模效应是上海在东亚区域中的优势。上海在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梯度转移中居于重要的中介地位,产业调整带来的好处明显。随着上海劳动力、土地、建筑和物流成本的上升,优惠政策、招商热情相应降低,制造业成本快速增长;应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介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2.5产业即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发挥上海的优势。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人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陈志宏特邀研究员,则以形象的企业案例分析了上海企业开拓东亚市场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观念体制、法规、知识产权、产品升级换代、信用风险管理等问题,并特别强调上海企业要敢于打开国际市场,树立头脑在欧美、生产在越南、销售在全球的全球化视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最优化配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一批民营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有能力有实力也有需求实施走出去战略,民营经济正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而东亚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及文化背景优势,使其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选择。上海铭源集团董事、副总裁余惕君教授从自身企业的发展对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区域合作中的路线选择进行总结:海外上市、产品出口与合资办厂。上海小企业(贸易)服务中心部长李强则详细阐述了上海民营中小企业在东亚的投资情况。2005年,上海新批民营对外投资企业32家,占全市新批对外投资企业的55.2%,民营企业共实现对外投资3900万美元,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资源、科研开发、带料加工、进出口贸易和服务项目。民营中小企业在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决策果断、适应能力强等方面有优势,但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获取信息、对政治形势的了解等方面却处于劣势,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最后,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徐明棋研究员对本次研讨会做了总结性发言,认为本次研讨会通过广泛交流达成了以下共识:第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推进存在巨大必要性;第二,无论中、日、韩、东盟,在整个东亚合作进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应广泛协调、对话,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第三,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需要政府的宏观推动、企业的微观促进,而研究机构更应做好政府、企业的智库,提供有益的咨询和政策建议。

 

(张天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