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幼文研究员首先代表三家主办单位在会上致词,张所长在致词中指出:东亚经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随着合作进程的不断推进,合作的主题也在不断更新,而合作的深化又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的深入。由合作的互补性到合作的机制、体制再到金融、货币问题,研究正顺应东亚经济合作的需要,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可操作性。经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东亚各国对合作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主导权的争夺一直困扰其中,这是东亚经济合作来自地区内部的挑战;全球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多边合作产生一定影响,东亚经济双边合作对多边合作的冲击还是一个未知数。张所长还强调,研究应遵循“务实推进,有大智慧”的原则,务实就是要寻求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可行方法,而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大多与战略有关,仅仅依靠技术层面加以解决是不够的,因而需要大智慧。并进一步指出,以“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为国际大战略的中国,对东亚合作持有“务实共赢”的鲜明态度,一如既往地支持东盟主导,真正促进着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张所长的致词对整个研讨会的讨论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中国的作用
随着东亚峰会制度的确立,东亚合作已扩展到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地域范围的扩展,政治意图的强化,使以东亚为核心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态势,中国又该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蔡鹏鸿研究员认为,目前东亚合作出现新的动向:首先走向机制化的态势已经形成;其次在WTO全球经济谈判中止、处于继续发展还是失败的关键时刻,东亚合作存在着竞争战略的冲突;再次出现了不同版本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合作中的政治趋向强化,主导权的争夺尤为突出。而以解决战略问题、政治问题为宗旨的东亚峰会是实现“东亚共同体”这一长期目标的措施之一,其在构成形式上突破了“10+3”,借助其他地区的国家制约中国的政治意图明确。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在主导权争议的解决中坚持稳定多边的原则,通过加强双边FTA来促进多边合作进程,尊重周边国家尤其是小国。
澳大利亚作为东亚峰会的一员,其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作用也是值得重视的。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中心副主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四地经济互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同时,中国日益重视自身力量的整合,两岸四地经济互动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上海市政府参事、我国著名的港澳问题专家杨小佛研究员谈到,中国内地的发展促进了回归后的香港经济,但随着各国在港机构总部迁移到内地尤其上海,大陆与台湾实现飞机直航,香港对能否继续保持亚太国际金融中心、海峡两岸中介的地位表示忧虑;也许是担心日后会由于这些问题使财政收入有所减少,香港目前正在进行开征消费税的讨论,但香港毕竟是一个消费城市,税率低是其优势所在,香港对开征消费税的消极影响同样表示忧虑。受制人力、土地的高成本,香港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已大量转入内地发展,旅游、会展等活动的经济效益又有限,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本地的业务已趋饱和,香港本地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明显。内地城市及新开发区与香港在服务业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香港的传统服务业如宾馆,大可在内地自己开,或作为培训机构将自身好的经验、培训方法扩大到内地;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已由个人扩展到企业,服务的内容由消费扩展到生产制造,香港可以发挥其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与内地合作共谋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的
三、中韩、中国-东盟、中日经贸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中、日、韩、东盟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四大力量,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与韩国、日本经贸关系的发展,势必对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自然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三项重要议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
来自韩国水山机械(嘉兴)有限公司的何槿千监事则以自己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为案例,阐述了中国投资环境,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欧阳欢子副研究员,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行前瞻。认为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实现中国地区战略目标的成功范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来成果显著,但双方之间密切的产业分工仍然没有建立;只有通过对双边贸易结构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的不断整合,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
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双边贸易、投资一再创历史新高。中日双方应通过经贸争端解决机制的尽快建立和区域合作,尽量减少“政冷”对“经热”的冲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室王伟军副研究员特别重申,两国最高首脑会谈的中断影响政府间的经济合作,这也使中国大型项目的国际招标由于缺乏竞争而难以获得最优效果;中日应搁置东海能源开发问题,开展能源合作,争取国际石油的话语权,改变东亚国家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必须支付高于欧美国家购买价格的现状;双方在节能、石油储备、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回收循环再利用等方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这也有利于东亚建立地区性的能源共同体。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副主任孙震海副研究员则认为,在中日政治关系难以形成“友好”局面的情况下,经济手段和区域合作手段是实现两国关系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双方都希望长期维持本地区的稳定局势、都希望本地区经济能够维持长期持续的增长与发展、都愿意看到区域合作继续深入的局面,这些共同利益则是最重要的“稳定剂”;双方国内的次区域合作也很重要。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的岩田泰副所长,则从日资企业的角度谈了对中日贸易投资存在的问题,其中尤以法律法规的健全、统一与透明最为突出。此外,岩先生认为,对日资企业形象宣传不好。认为日资企业不会把最新技术带入中国,也不会把新技术转移到中国人身上;日本本国是一流产品,给中国的是二流产品;学生对日资企业的评价低,工作选择放在其他外资企业的后面。这是误解。双方应该有真正的说明,达到消除误解、相互理解的目的。相互协助,双方的沟通是必要的。地方政府的见解没有被正确地传达到日资企业,日资企业的意图也没有被正确地传达到政府。要达到双赢,政府之间的交流是个课题。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对外资企业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中国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传达到外资企业、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极其必要;表达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强烈愿望。岩田泰副所长还特别阐述了促进中国对日本的投资,对双方相互理解和经贸关系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四、上海企业到东亚国家投资面临的问题与前景
上海外经贸委副处长、高级国际商务师汤超,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投资角度重点阐述了上海在中国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角色。优越的地理位置、均衡的产业结构、超大城市的规模效应是上海在东亚区域中的优势。上海在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梯度转移中居于重要的中介地位,产业调整带来的好处明显。随着上海劳动力、土地、建筑和物流成本的上升,优惠政策、招商热情相应降低,制造业成本快速增长;应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介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2.5产业即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发挥上海的优势。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人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陈志宏特邀研究员,则以形象的企业案例分析了上海企业开拓东亚市场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观念体制、法规、知识产权、产品升级换代、信用风险管理等问题,并特别强调上海企业要敢于打开国际市场,树立头脑在欧美、生产在越南、销售在全球的全球化视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最优化配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一批民营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有能力有实力也有需求实施“走出去”战略,民营经济正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而东亚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及文化背景优势,使其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选择。上海铭源集团董事、副总裁
最后,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徐明棋研究员对本次研讨会做了总结性发言,认为本次研讨会通过广泛交流达成了以下共识:第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推进存在巨大必要性;第二,无论中、日、韩、东盟,在整个东亚合作进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应广泛协调、对话,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第三,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需要政府的宏观推动、企业的微观促进,而研究机构更应做好政府、企业的智库,提供有益的咨询和政策建议。
(张天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