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104.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辖区内人口20万。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确立了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的三大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兴区、科教强区、环境立区”战略,已成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发展现代工业、外向型经济和高教科研的重要基地。综合发展水平名列全国49个国家级开发区前15位。2004年被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评为中国75个城市开发区投资环境最佳开发区。
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秉承“让投资者获利,让创业者成功”的理念,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开发区迄今已吸引30个国家和地区的390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引进内资工业企业248家,投资总额155亿元人民币。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4家公司在开发区投资38个项目。2000年4月设立国家首批试点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2005年5月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国家(杭州)计算机与网络产品产业园。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最大的移动通信生产基地之一,聚集了摩托罗拉、东方通信、三菱、富士康、华宇电子等主机及相关配套企业;日本东芝公司建立了年产240万台笔记本电脑的全球生产基地;是浙江省以生物基因工程、天然药物及制剂、医疗器械为重点的医药工业生产基地,引进了九源基因、美国眼力健、康莱特、日本泰尔茂、旭化成医疗器械、浙大药业等一批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是日本松下公司在中国建立的最大家电生产基地,总投资2.4亿美元、占地24万平方米的松下杭州工业园正在全面建设;是浙江省最大的饮料生产基地,集聚了可口可乐、康师傅、娃哈哈三大著名品牌。
2004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亿元,工业总产值504亿元,外贸出口25.4亿美元,分别位居全国49个国家级开发区第11位、第9位、第7位。
新世纪大学城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实施“科教强区”战略,建成浙江省最大规模的下沙高教园区。下沙高教园区规划面积10.91平方公里,15所高校,15万在校大学生。经过五年建设,下沙高教园区已全面建成。目前,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14所高校在校生已达12万人。依托下沙高教园区,开发区管委会正在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区、留学生创业园,构筑起15所高校和700多家现代制造企业互动发展的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经济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强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
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
根据杭州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战略目标,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杭州城市东部178平方公里是杭州大都市的副中心。建设目标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集教育科研、商务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花园式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城。围绕这一目标,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全面实施由“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调整,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培育发展城市功能。当前,正在全面推进下沙新城行政商务中心区(8平方公里)、轨道交通、连接主城的快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公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并充分利用
在产业调整方面,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开发区创建初期,产业导向不明显,基本上只要是外资都可以进入园区,园区内产业五花八门。这就导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04年以前存在着产业特色不明显、聚集力不够、产业链条不长等诸多弊端。由于园区内一些产业能耗大、污染大、以及土地资源枯竭等因素使得开发区面临增长瓶颈。2004年开始,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园区产业导向进行了重新规划,其基本思路是突出优势产业,推进园区先进制造业建设,确立了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和生物制药4大支柱产业。
为了推进支柱产业的发展,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1.集群化发展
按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园区八个部门对进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每一个项目进行综合把关。对园区鼓励发展的产业优先扶持,对严格限制的产业一票否决,从源头上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2.能源、土地政策倾斜
由于近些年华东地区能源紧张,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能源分配上向支柱产业倾斜,例如,当园区电力不足时优先保证支柱产业的用电。在土地批租上对于支柱产业的土地需求予以满足,而对限制产业则减少土地供给,或者鼓励其退出园区。
3.奖励政策
对于开展旨在减少能耗、土地使用等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资金帮助,对于个人进行奖励。鼓励外资将研发等高端项目向园区转移。
在实践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提升产业水平,对园区已有的产业采取相应政策引导企业升级。例如,如果企业既不是鼓励产业又不是限制产业,就通过政策鼓励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水平。如果是限制类,如果达不到环保等指标则采取资产回购等方式使其退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上述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外资政策方面,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改变了过去仅仅依靠“三免两减半”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引资方式。着力在推进产业集聚、提高园区综合环境上做文章:
1.清晰布局、提高配套产业环境。
2.利用大项目的带动,推进支柱产业的集聚。
如日本松下,在园区政策指导下,自己公司就上了7个项目,带动其他公司跟进10个项目。
3.利用平台,如生物港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
利用物流园和大学园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万向集团
在考察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调研团随即赴杭州萧山万向集团继续调研。万向集团创立于1969年。1990年起为浙江省计划单列集团,1997年起为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1999年起被列为全国520户重点企业。中国企业500强第127位,制造业第58位;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第60位;机械行业第15位,汽车行业第8位,汽车零部件业第1位。万向致力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其成长目标是成为一家拥有思想的现代公司,力争“奋斗十年添个零”:
1970年代,实现日创利润10,000元,员工最高收入10,000元;
1980年代,实现日创利润100,000元,员工最高收入100,000元;
1990年代,实现日创利润1,000,000元,员工最高收入1,000,000元;
2010年代,实现日创利润10,000,000元,员工最高收入1,0000,000元。
2003年以来,万向国际化进程加速,成功收购美国“百年老店”——翼形万向节传动轴的发明者和全球最大的一级供应商——洛克福特(Rorkford)公司33.5%的股权;收购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轴承生产企业GBC公司,与TRW、DANA等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万向产品根据客户的需要,国内制造或国外制造,或国内粗加工国外精加工。如今万向已在全球市场建立了服务网络,为全球主机及大众客户提供仓储、配送等服务。面临国际化趋势,万向将发展汽车零部件主业,接轨国际主流市场、接轨国际先进技术、接轨跨国公司运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逐步建成按国际惯例动作的跨国集团。
在自主创新方面,万向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自身实际,有选择、有重点的培育有良好市场潜力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进行自主研发,以抢占技术制高点,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提高自身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1998年万向设立了专利工作机构,对整个集团专利进行集中管理,并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专业化。为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利用,2000年建立专利管理体系,使专利与市场得到有效结合。
近几年,万向在“接轨国际先进技术”的战略前提下,以专利竞争战略为核心,逐步探索出一条技术国际化的新路子。2000年,万向在美国收购了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的舍勒公司,而成为该产品世界上拥有最多专利的企业。目前自主研发的产品主要有: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液力变矩器、悬架系统、橡胶纳米材料改性、第三代轮毂单元、伏特传动轴等。
时至今日,万向共有252项专利。2001年,被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和浙江省经贸委联合授予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在首次中国自主知识产权1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万向钱潮名列第9位。
作为一家有着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万向将现有各种资源与社会企业共享,形成互帮互助机制,携手并进,实现“双赢”发展。为贯彻中央发展工业,回馈农业的战略举措,万向于2002年成立的农业类综合产业集团。到2004年底,万向三农已拥有总资产44.54亿元,员工9358名,实现营收27.43亿元,出口创汇6875万美元。
万向三农产业涉及农、林、牧、渔,现已形成远洋渔业(捕捞)及其加工、新型建材、种业及其玉米深加工、杏仁露、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猪屠宰及其深加工、山核桃种植及其加工等几大系列农业产品,其中,远洋渔业(捕捞)、新型建材贴面板、杏仁露、玉米种业在全国行业领先,规模最大。已形成露露、兔宝宝等多个驰名品牌。
三、绍兴县滨海工业区
滨海工业区主要设工业园区、商贸区、出口加工区、居住区和旅游休闲区等五大功能区,规划集聚人口18万,重点发展纺织制造业及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积极引进商贸服务、房地产及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项目。计划通过3—5年的建设,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生产总值70亿;通过10年的建设,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亿,生产总值400亿。
工业区内现已有一大批进区项目,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商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亿元的项目有五个,投资24亿元的浙江华联三鑫PTA项目、浙江远东集团投资15亿元的40万吨聚脂项目、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的玻璃深加工项目、浙江赐富集团合资兴建投资18亿元的包装薄膜项目和浙江天龙控股集团合资兴建投资10亿元的天龙工业园。
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介绍了开发区招商引资和管理的一些经验,比如开发区建设的“三良主义”,即“良策、良法、良风”,招商引资过程中“重结果,看过程”,强调“细节决定品质”等。开发区特别重视投资环境的建设,把开发区环境建设作为招商引资谈判的砝码,只有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外商才愿意来投资,开发区的产业背景、区域位置、人才基础、科研条件非常重要。开发区的引资不再是盲目地引资,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资,优先引进那些处在整个产业链上的资金,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环境,突出重点,比如说纺织业,就要把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放在工业区内,这样可以节省成本,产生产业集聚效应。另外,开发区在建设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不但要对环境进行评价,还要对废水、废气、废料、废渣、噪音进行可控可制。开发区主任特别指出,中国政府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不是好事情,而是应该以企业为主体,这样企业才能自主创新,如果政府成为主体,开发区之间经常互相竞争,竞相压价,这样外商就拣了很大的便宜。
记录整理:张纪、邓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