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蓓文:坚持实践导向,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学

发布者:杨慧倩发布时间:2023-05-18浏览次数:52

编者按 七年前的今天,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重大专项研究,并与上海市社联联合组织主题教育读书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本报摘编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1845年,马克思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而诞生了“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一文中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研究的实践导向。

 中国开放型经济学是中国在积累大量对外开放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直面矛盾、破解难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理论来源于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理论诞生于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探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其次,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发展又必然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此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更好地解释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最后,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理论成果要靠实践成效来检验。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决定了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走进群众的有效方式,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成果走进基层、走进群众。

 坚持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研究的实践导向,就是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深化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研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升华。面对当前波诡云谲的国际经济形势,如何“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是打造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以实践为导向的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研究无论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还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来源:文汇报,517

作者赵蓓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