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中心结构与区域平衡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1-05浏览次数:1384

《亚中心结构与区域平衡发展》

 

《强国之路论丛》丛书介绍

 本丛书是世界经济研究重点学科的首批成果之一。

        《亚中心结构与区域平衡发展》的主题是研究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问题,特别是考察一体化的政治推动、机制化与区域发展政策对相对落后区域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本书首先回顾了欧洲一体化研究中的中心——周边关系,然后分析一体化实践对亚“中心—周边”结构的生成机制与发展阶段的作用,特别是周边亚中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对欧洲的中心——周边关系产生的影响,认为制度变迁是周边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保证,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欧洲亚中心之间的产业整合、促进新中心的形成,区域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对亚中心发展起到扶持作用,三者共同推动了一体化条件下亚中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本书认为欧洲的实践较好地解决了一体化进程中公平与效率问题,弥补了传统增长极理论实践的某些缺陷,推动一体化不断向深入发展,欧洲经验对全球其他区域一体化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书同时也探讨了一些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困境,认为深化一体化是解决困境的主要对策,最后,运用这个理论分析中国的亚中心结构,认为借鉴欧盟经验来解决中国区域平衡发展问题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4月

 

目      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欧洲一体化与中心—周边关系

  1.1  中心——周边关系的理论分析
  1.2  欧洲一体化理论中的中心—周边关系研究
  1.3  中心—周边关系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的提出
  1.5  小结

第二章 亚“中心—周边” 结构理论

  2.1  亚“中心—周边” 结构的界定
  2.2  亚“中心—周边”结构的区域性
  2.3  亚“中心—周边” 结构的形成过程与发展阶段
  2.4  市场范围:亚“中心—周边”结构的边界
  2.5  亚“中心—周边”结构理论提出的意义
  2.6  小结

第三章 制度变迁与亚“中心—周边”结构

  3.1  政治推动与经济一体化
  3.2  一体化与制度变迁
  3.3  欧盟区域发展差距与援助
  3.4  一体化、援助与亚中心的成长环境
  3.5  小结

第四章 产业整合与亚“中心—周边”结构

  4.1  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分布
  4.2  产业分散与亚中心的形成
  4.3  产业重组与亚中心的发展
  4.4  产业集中:一体化的深化
  4.5  小结


第五章 一体化与亚中心发展的相关性:以聚合国家为例.

  5.1  欧盟对周边亚中心发展支持的案例
  5.2  聚合国家加入欧盟前后增长率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中心周边地区的亚中心:互动关系

  6.1  老中心内的亚“中心—周边”结构
  6.2  周边正在形成的亚“中心—周边”结构
  6.3  新老亚中心的互动发展
  6.4  实证分析:新老亚中心的互动
  6.5  小结
  
第七章 亚中心演进中的周边深化

  7.1  亚中心演进与周边深化
  7.2  亚中心演进与周边消散
  7.3  周边深化下的周边区域发展
  7.4  区域发展政策对周边深化的作用
  7.5  周边深化的未来发展措施
  7.6  小结

第八章 亚中心演进中的周边抑制

  8.1  周边抑制的涵义
  8.2  周边抑制的表现之一:发展停滞
  8.3  周边抑制的表现之二:边缘化
  8.4  周边抑制的发生机制
  8.5  解决周边抑制的思路
  8.6  小结  

第九章 亚“中心—周边”结构理论与中国的区域发展

  9.1  中国经济的“中心—周边”关系
  9.2  亚“中心—周边”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
  9.3  欧盟经验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9.4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绪     论

0.1  选题的背景

    在欧洲区域发展理论中,一般把欧洲分为中心——周边 两大部分,其中心地区的边界主要包括,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东北部的马斯克省和加泰隆尼亚、英国的东南部、芬兰的西南部以及德国的西部地区。围绕这些地区则是周边地区。欧洲中心——周边关系研究是欧洲一体化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其研究来分析一体化实践对欧洲相对落后国家和区域及整个欧洲经济趋同的影响。在对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中心——周边关系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如下的现象:

    1、按照区域增长理论,由于极化效应的存在,欧洲区域经济应该出现周边地区产业向中心集中的现象,克鲁格曼(1993)认为,欧洲一体化中经货联盟建成以后,欧洲制造业的专业化会象美国一样集中在几个特定的区域,但是实证分析的结果并没有支持克鲁格曼的上述结论。Martin Hallet(2000)、K.H. Midelfart-Knarvik(2000)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欧洲一体化后并没有出现所有产业的区域集中现象,相反,有不少产业在各区域间的集中度呈下降趋势,表现为产业的区域分布更加分散,产业结构的同构性上升。即使有些产业集中也不完全是向中心集中,如服装业反而向周边的葡萄牙等国集中;

    2、欧洲一体化实践使周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各国加入欧共体起到2000年为例,如爱尔兰从占欧盟的人均PPS 64上升到2000年的115,葡萄牙从61上升到75,西班牙从77上升到82,希腊从64上升到67。而相应的一些中心地区的人均PPS水平在下降,甚至个别中心区域的人均PPS低于周边区域,这说明,欧洲一体化并没有单纯沿着中心——次中心——周边波浪型向外扩散,而是在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推动下,中心和周边区域都有一些新的次增长中心出现,这些增长中心的不断发展使一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整个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加快,一些周边区域逐渐消失。从经济整合角度看,欧共体国家间差距缩小和国家内区域差距扩大,说明周边国家的趋同主要是增长快的地区带来的,这些地区的快速增长形成新的增长中心。欧洲一体化不仅是从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张的单向一体化思路,也包括周边快速发展来加快趋同,实质是多个次中心增长的一体化实践;

    3、 在欧洲一体化的中心地区,其内部的区域增长也是各不相同的,从人均PPS 来看,欧洲一体化的中心地区有人均PPS持续增长的区域,如布鲁塞尔、安特卫普Antwerpen (B)、拜恩/巴伐利亚(D)、东北区Nord Est(I)、 伦巴第 Lombardia (I) 、卢森堡、伦敦等,也有一些发展停滞甚至人均PPS在逐渐下降区域,如萨尔兰Saaland(D)、北荷兰区Noord-Nederland(NL)、 东部Est(F)、上诺曼底Haute-Normandie(F) 、阿布鲁佐-莫利塞Abruzzo-Molise(I) 、西南部South West(UK),还有一些区域出现了发展的困境,如海诺特Hainaut(B)、默西郡(Merseyside)(UK)等。

    上述的事实说明,尽管从地理范围看欧洲大的中心——周边地理关系存在,但这种划分在欧洲一体化实践下变得有些模糊了,一体化的深入为中心和周边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本书试图对此现象作出一个比较深刻的分析。

0.2  亚“中心—周边”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本书认为,欧洲一体化的趋同效应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传统的中心——外围(周边)途径,中心内的经济辐射能力在欧洲制度一体化的推动下得到了强化,中心可能将更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经济的手段转移到周边,周边的经济进而发展起来,另一条途径是指,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强化了周边国家和区域自身经济发展的潜力,成员国的区域政策和欧共体的区域发展援助使一些成员国或区域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起来。

    如果一个区域在一定的时间内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其经济总量也达到一定的高度(如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区域认定为是一个增长中心。

    在欧洲一体化的中心——周边关系中,有许多经济增长水平比较快的NUTS-1 和NUTS-2区域(甚至更大),在老中心地区老周边地区都有出现。增长中心由增长极和围绕增长极的周边组成,其周边的范围以增长极的经济辐射半径为限,我们把区域内增长极及其周边合称为中心—周边结构。由于这种结构处于传统的中心——周边关系内,我们称为亚“中心—周边”结构(后文有时将用亚中心、亚中心结构来代称)。所以,与前面的经济中心含义不同,亚“中心—周边”结构或亚增长中心是从动态方面来指称的。在亚中心周围,会形成一个相应的周边体系,这个周边对亚增长中心有很强的向心力,其力度在某种程度是要超过对传统老中心地区的向心力。

    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有两类亚“中心—周边”结构。一类是原有的亚中心,这些亚中心都是分布在中心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在欧洲一体化启动后这类中心的绝大部分都获得比较快的发展,称之为老亚中心;另一类是一体化的统一大市场发展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心和周边地区都出现了一些新的亚“中心—周边”结构,称之为新亚中心。

    亚中心及其周边的发展是互动的,本书把周边分为四类。一种是已经进入亚中心增长极的辐射半径的周边,成为亚“中心—周边”结构的组成部分,与亚中心互动发展;一种是当前还没有进入到亚中心增长极的辐射半径范围的周边,但发展很快,接受亚中心辐射的能力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成为亚“中心—周边”结构的组成部分;第三种是制度变迁加快了一些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增长中心,以上过程称为周边深化;最后一种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出现发展抑制的区域,这些周边区域不但无法形成增长极,而且无法与亚中心联系形成互动发展关系。称为周边抑制。

    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也是亚“中心—周边”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亚“中心—周边”结构深化的过程,也是欧洲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两者是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包括在一体化条件下几个亚中心周边的消失、不断融合成一个更大的增长中心,进而与周边形成一个更大的亚“中心—周边”结构。

    本书主要以NUTS-2区域作为研究的对象,试图研究在一体化条件下增长中心的扩散效应和周边的涓流效应对新的增长中心形成的作用。机制化和发展援助这两种机制使扩散效应和涓流效应更加显著。初步结论是,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加快了绝大多数(包括落后区域在内)的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些区域在短短的10多年内成长为新兴的增长中心。亚中心增长和周边弱化同时进行,成为一体化深化的主要推动力。

0.3  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和资料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对欧洲大中心——周边关系的研究文献还是比较多的,如Bernard Schaffer & Marja Liisa Kiljunen (1979)、Martin Rhodes and others (1995)、Martin Hallet (2000)、Dudley Seers(1979)、  K. H. Midelfart- Knarvik, and etc.(2000)、克鲁格曼(1993);对欧洲区域问题、区域发展的研究文献也是非常丰富的,如欧共体的各类区域问题和发展报告及区域援助的年度报告等;相关问题的中国参考文献如张蕴岭、顾俊礼(1988)、张健雄(2001)、张可云(2001)、尹翔硕(2001)朱欣民和David Shaw(2001)以及范军(2001)等。这些研究的背景都是从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区域获益情况和区域不平等情况来研究区域政策实施的重要意义。

    以大的中心——周边关系为背景,研究以区域为基础的亚经济增长中心与其周边的关系,研究亚“中心—周边”结构对欧洲一体化的互动关系和对大的中心——周边关系的影响,此类文献目前还没有见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在对现实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进行理论上的提炼。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运用规范实证的方法对亚“中心—周边”结构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实证研究分析新老亚中心之间的关系。个量和总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亚中心的发展和深化方面,本书主要选取一些个案的经济指标来分析总体上这类中心的发展特点。

    本书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主要包括:欧盟委员会的官方报告、European Economy,以及其他的相关研究报告;理论分析运用的主要是区域经济学、中心—周边理论以及各种相关文献;统计资料是欧盟的Regional Statistics Yearbook, 1986-1996,European Economy :1999等。本书研究资料的跨度是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这个不足20年的时间确实稍微短了一些,但从欧共体实际运作来看,欧共体在经历1970年代相对停滞之后,在1980年代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这段时期欧盟正经历向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相对落后国家的扩大过程,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区域政策都提到议事日程上,共同体区域发展政策逐渐成熟、落后国家和区域发展状况转好,而本书的研究也正是以此为背景的。本书没有研究最后加入欧共体的奥地利、芬兰和瑞典三个国家的亚“中心—周边”结构,主要因时间太短,相关数据无法进行比较。

0.4   结构安排

   本书主要分析亚“中心—周边”结构的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发展过程、深化机制。认为欧洲一体化下统一大市场形成的经济活动壁垒的下降、交易费用的降低、市场范围拓展和产业结构整合构成亚“中心—周边”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政策和发展援助形成亚“中心—周边”结构形成、发展和深化的依托条件。在此思想指导下完成本书的写作。

    本书沿着下述思路展开,欧共体一体化的发展——欧共体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分散和聚集)——欧共体内区域经济的增长——亚“中心—周边”结构的形成、发展和深化——欧洲一体化趋同水平上升——一体化深化——对中国的启示。

本书除导论外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主要是对亚“中心—周边”结构的理论分析。第一章对传统的中心——周边关系理论作一个回顾,然后对欧洲一体化中有关中心——周边关系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扬弃,进而提出本书的分析思路;第二章则对欧洲一体化中亚“中心—周边”结构进行的基础分析。对亚“中心—周边”结构的定义、生成机制、发展阶段以及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作一番详细的描述和探讨。

    第二部分是由第三章到第八章组成。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将展开对欧洲一体化实践过程中亚“中心—周边”结构的形成、发展和深化机制的分析。第三章从亚“中心—周边”结构的形成条件入手,分析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制度变迁对亚“中心—周边”结构形成的重要意义,认为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成员国的产业政策以及欧洲区域发展政策对亚“中心—周边”结构形成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第四章重点探讨了一体化过程中的产业整合对亚“中心—周边”结构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影响。从产业分散、调整、集中等角度来分析欧盟一体化和各种发展政策对产业发展和亚中心的影响。

    第五章主要运用数据和实证分析论证了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与亚“中心—周边”结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性;第六章分析在一体化过程中亚“中心—周边”结构的发展状况。主要根据人均PPS来分类分析各经济增长中心的发展状况,同时运用实证分析研究了新老中心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七章分析亚中心结构的发展和周边深化对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融合的影响。分析了机制化和区域发展政策在亚中心发展和周边深化中的作用;第八章对于亚中心结构发展和周边抑制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弱化抑制因素的应对思路。

    第三部分是对中国的启示,即第九章。本章分析了中国的中心——周边关系和亚“中心—周边”结构对中国区域差距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可以借鉴欧盟发展亚中心的经验来解决国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其中,国内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化发展是最重要的基础,区域发展政策的设计是区域成功发展的条件。

0.5  本书的新意和观点

    1、提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亚“中心—周边”结构概念。以某一个经济增长极为辐射源,其经济所能达到的辐射范围为其周边区域,该增长中心与其辐射到的周边区域形成的关系称为中心—周边结构。由于这种结构存在于欧洲的大中心——周边关系(结构)中,所以称为亚“中心—周边”结构。

    本书同时还衍生出一些新的概念。老的亚中心是指在一体化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区域增长中心;新的亚中心是指在一体化实践之后特别是统一大市场形成之后形成的亚中心;周边深化是指在亚中心演进过程中的周边弱化和消散,成为增长中心的一部分;周边抑制是指亚中心发展过程中出现区域发展停滞和被边缘化的现象;

    2、论证了亚“中心—周边”结构在欧洲一体化条件下发展的制度条件和实现机制。制度变迁是亚“中心—周边”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本质,成员国政府的政策以及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是实现机制,欧洲区域发展的援助也是实现条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亚“中心—周边”结构不断发展和深化过程中,亚中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形成、发展、拓展和深化,这个历程与经济一体化密切相关;

    3、运用实证分析论证了新老两类亚中心的互动关系和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在对欧洲一体化中的亚“中心—周边”结构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论证了欧洲一体化的机制化的深化的重要作用,机制化不仅促进了原有的亚“中心—周边”结构发展,而且形成和发展了一些新的中心。实证分析表明,新老亚“中心—周边”结构的互动发展对欧洲一体化下经济趋同和区域平衡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4,尝试运用亚“中心—周边”结构来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首先,国内市场的制度一体化建设落后,形成地方保护和地方封锁;其次,各种限制经济增长中心发展的行政壁垒比比皆是;第三,西部开发的政策和手段设计存在严重的缺陷。根据欧洲的经验,首先应加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破除各种形形色色的贸易和投资保护壁垒,使国内要素自由流动、分工深化,让国内已有的经济增长中心能继续向周边扩张,形成新的亚“中心—周边”结构。在此基础上,对相对落后区域(最好以地级市为基本单位)进行分类,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予以不同的政策或资金援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来形成一些亚“中心—周边”结构出来,使中国区域的整体水平提升。

0.6   理论和实践意义

    1、本书提出了一体化过程中亚“中心—周边”结构,主要是指一体化组织内的次区域,而不是指在一体化整体意义上的中心国与周边国,也就是说,在发达区域内的增长极与其周边就是一个亚“中心—周边”结构;在落后地区也有新兴的增长中心出来,在广大周边地带的增长极与其周边也构成了一个亚“中心——周边”关系。因此,本书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的研究的缺陷,试图构造一个多中心的一体化思路来对单中心的一体化理论做补充。试图回答相对落后的国家和相对发达国家在一体化进程中的互动关系;

    2、一般而言,一体化经过两个过程,一个是趋同过程,表现为新的亚中心不断出现,区域产业集中性下降,产业的空间分布扩大,这将意味着整个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同构性出现加强,也意味着在此基础上区域内的竞争性更强的情况。这对于整个区域加强创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活动效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表明区域企业竞争将加剧,某种程度上将使原有中心的部分市场萎缩,如果老中心的产业升级滞后,将会对老中心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另一个是深化过程,表现为竞争加剧,整个区域产业结构重新整合,其集中度上升。整个一体化区域的分工格局将出现重大变化,分工深化、效率提高,欧洲一体化区域内经济开始逐渐融合;

    3、本书的研究结论对发展中国家一体化具有较为深刻的借鉴意义。欧洲一体化实践的经验可以归纳为政治推动、机制化和区域发展政策。其中机制化对亚“中心—周边”结构的发展起了核心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一体化实践的成效不显著的原因在于其机制化的缺失无法为亚“中心—周边”结构的创造和发展提供制度条件,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的极化效应又无法通过适当的机制加以弥补,各国都在加强一体化实践、降低经济活动壁垒的口号下,变相保护自己的本国市场,而使一体化努力付诸东流。可以说,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的成功前提是能先在一体化区域内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机制化,创造更多的次区域增长中心,推动一体化实践向前发展。

    4、中国的区域发展差距和不平衡问题是非常显著的。根据欧洲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认为中国解决区域发展的差距应该从国内市场一体化和设计区域发展政策入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有利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要素流动和分工深化,消除已有经济增长中心向周边经济辐射的限制,创造新的亚“中心—周边”结构。对相对落后区域的发展援助主要是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区域政策,如对落后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别设计不同的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来发展落后区域。另外,一个切实可行的评价与监管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确保区域政策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